「破格之作,盡是神來之筆⋯⋯」英國《每日電訊報》
「滑稽、令人不安又難以忘懷⋯⋯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怪人」 英國《泰晤士報》
「一個有關科技的寓言,睿智詼諧⋯⋯滿載視覺震撼」 英國《評論區》網站
「這是卡夫卡遇上《異形奇花》⋯⋯看完了以後,腦海裡仍有萬千影像在縈繞」英國《WhatsOnStage》網站
多媒體演出 X 電影
猶太民間傳說中,有一個男人用泥做了一個名為「戈倫」的人偶來為他工作。1927 劇團以此故事取材,創作出探討人類和機器之間的關係的劇場作品 《科學泥人-戈倫》。這不是改編搬演戈倫的民間傳說,而是用一個原創故事來審視一個非凡的常人和他的人偶之間的關係。
在虛構卻又看來很熟悉的世界,科技和市場經濟都已經發展至一個超乎人類控制的地步,戈倫已經成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它的存在同時也威脅着其創造者的前景。
《科學泥人-戈倫》由1927 劇團與薩爾茲堡藝術節、倫敦楊維克劇團、巴黎市立劇院共同製作。
英國 │ 2018 │ DCP │ 90分鐘
英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適合12歲或以上觀眾欣賞,未滿6歲之小童恕不招待。每票只限一人進場。
1927劇團
獲奬無數的英國1927劇團,以馬蓋特與倫敦為基地,擅長結合真人演出、現場音樂、動畫和電影,創造極富有魔幻電影感的表演。劇團於2005年由作家、導演及演員蘇珊.安德雷德和動畫師兼插畫家保羅.巴利特創立,作品橫跨戲劇、歌劇、音樂和電影等不同演藝領域。
劇團曾獲愛丁堡藝穗節5項大奬,並獲彼得.布魯克奬、歌劇世界大奬和2019 赫爾普曼奬。
導演/ 文本:蘇珊娜.安德雷德
影像/ 動畫/ 設計:保羅.巴利特
音樂:莉莉安.漢麗
音效設計:勞倫斯.奧溫
演出者:珍妮維芙.鄧恩,尼森.葛列哥里,菲莉帕.漢布利,羅威娜.連儂,費莉絲蒂.史帕斯
門票於6月11日起在城市售票網售票處、網上、流動購票應用程式及信用卡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年滿60歲的長者、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享半價優惠 (綜援受惠人士優惠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集體購票優惠
每次購買的正價門票可獲以下優惠:
4至9張可獲9折優惠;10至19張可獲85折;20張或以上可獲8折。
上述購票優惠只可享用其一。
節目查詢: 2268 7323
票務查詢: 3761 6661
信用卡電話購票: 2111 5999
網上購票: www.urbtix.hk
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改節目的權利。
本節目內容不反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意見。
《科學泥人–戈倫》:難以歸類下的啟示
方浩然(比較文學學者)
1927 劇團的《科學泥人–戈倫》讓觀眾想起十九世紀經典名著科學怪人,它以喜劇的方式表現出一個更可悲的悲劇:人類以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一個反過來控制自己的東西,甚至成為自己的創造物。
什麼是戈倫 (Golem)?劇中的配角「銷售員」同時是創造戈倫的「天才」菲爾,他以歌唱 (或許,說是背誦會更貼切) 的形式介紹戈倫出來:
A Golem is a man made of clay! (戈倫是用黏土造成的人偶)
With no free will! Who can only obey! (沒有自由意志 只會服從命令!)
I can see your disbelief! (我看到你們很懷疑 )
Good grief! I hear you say! (還說「天啊!」)
But don’t dismay! You heard me right! (不用驚訝 你們沒聽錯)
看完這種介紹的方法,我覺得銷售員本身也很像他形容的戈倫。有可能,戈倫這種愛押韻的說話方式是參照他本人(或與菲爾合作的神秘人/組織)而創造出來。又或者,他不自覺地被他創作出来的「人」返過來漸漸地影響了自己。《科學泥人-戈倫》(Golem) 帶出一個老議題:是科技將機器變成和人一樣,還是科技將人變得越來越像機器?是人控制機器,還是被機器控制?
1927 劇團的這個表演以什麼形式呈現故事內容呢?表演結合了現場演奏、音樂劇、插圖動畫 (illustrated animation) 和泥塑動畫 (claymation)。這種混合的藝術表演方式,結合了舞台現場的真實感和螢幕投射出來的影像,甚至迷糊了當中的界線。這引發了觀眾思考,到底這種混合方式演繹故事內容只是一種媒介(medium),還是媒介的混合創作就是內容 (message) 的本身?假如媒介本身可以變成表演的內容,那原來的內容能否掉轉頭來看成為方法呢?
從探索主題和媒介的關係,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主體 (subject) 和客體 (object) 的從屬關係。究竟人和機器有何分別?或是,科技已將人和機器變成分不開的「機械人」呢?戈倫這科技產物是由與菲爾合作的神秘人/組織背後操控大眾的生活和消費模式,這啟發了我們去思考,人亦可透過科技的偽裝控制其他人;又或者,將戈倫與智能電話相比會否觀察到有趣的關連。借用齊澤克 (Slavoj Žižek) 的講法,這種操控大眾的生活和消費模式,將人和科技的互動 (interactivity) 關係,變成互相被動 (interpassivity) 的關係。
劇中的角色有時候讓我們分不清,他們到底是真實地呈現在舞臺上的人,還是在螢幕上出現的動畫人物。就算是真人的演出,有時候,觀眾會覺得他們更像是木偶,甚或是以泥做的戈倫。如此,主角和戈倫對望的時候,就更有意思了,究竟孰真孰虚?而當觀眾觀看他們的對望時,應該如何反過來觀照自己和科技主客體的關係呢?
由於疫情的關係,此表演改以電影放映的方式呈現,表演的方式再添複雜,但也多了閱讀的可能性,或許更和應了劇中對內容和表現方式的探索。抗疫下的科技,改變了《科學泥人-戈倫》的表演場地或欣賞的方式,讓此劇增添了更多混淆 (這絕對是正面的意思) 的元素,讓主題和表演方式變得更複雜有趣 。當《科學泥人-戈倫》是一個難以歸類成為單一的媒體表演,這是否成為更有效的方式,去思考科技和人的辯證的關係呢?與此同時,在多媒體的年代,跨媒體藝術會否成為趨勢呢?
連串的問號,讓進入劇場觀看電影大銀幕版《科學泥人-戈倫》的觀眾,去嘗試尋找答案。
新聞藝評庫
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