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8
音樂導賞講座系列第二十四及二十五輯: 「人聲與樂隊將『愛』昇華」(講者:周凡夫)
講座介紹
講座介紹
講者介紹
講者介紹
票務
票務

(粵語主講)

 

毋須民族音樂學者確認,音樂之始,當自大自然的聲響,和人類自身的聲音(歌聲)開始;然後從「發現」樂器進而到「發明」樂器,從人聲與單一樂器相互配合作樂,進而到眾多人聲結合成合唱,和大型樂團,甚至結合戲劇創作出歌劇、音樂劇,那可是一個從簡至繁的藝術創作過程。「解剖世界名曲進入音樂世界」此一系列講座,自二〇〇七年開始,至今進入第十年,亦從較簡單的「解剖」開始,到去年已進入至為複雜的二十世紀歌劇和大型交響曲「解剖」。在第十年這兩輯共八講的「解剖」中,會選出八個經典作品,將過去近三百多年來,人聲與樂隊結合的不同形式的變化呈現。第二十四輯四講集中人聲與樂隊的作品,第二十五輯四講則是二十世紀人聲樂隊再加上戲劇的歌劇及音樂劇各兩齣。所選兩部歌劇代表了二十世紀兩個不同的歌劇發展方向;兩部已成經典的音樂劇,同樣有著極為不同的對比特質。這八部作品共通之處,主旨都是「愛」,都是以人聲結合樂隊將人生中各種各樣的「愛」加以昇華出來,讓人進入一個更高的情感境界。

 

第二十四輯:人聲與樂隊

10月12日:救贖之愛

巴赫(一六八五 — 一七五〇):聖馬太受難曲(一七二七)

被視為西方音樂之父的「殿堂巨人」巴赫,一生便寫有數之不盡的宗教音樂,他將巴羅克音樂的發展帶上頂峰。西方音樂史上,構成巴赫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便在於他在藝術上,能夠把傳統的教會音樂提昇上一個偉大、崇高的層次,《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正是他典型的曠世之作。

「受難曲」早於公元十二、三世紀出現,是一種大型聲樂套曲,樂曲組合與神劇(Oratorio)相似,有大型合唱,有朗誦調、詠嘆調、器樂合奏,以聖經中四部福音書描寫耶穌受難前後的事蹟為題材,「受難曲」的作品多產生於十八世紀前後的巴赫時代,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不僅規模龐大,且已從宗教音樂昇華成為一部具有深刻哲理性,及融入豐富戲劇性的音樂史詩式傑出。全曲分成兩部份,七十八首樂曲演出約需三小時。在一八二九年孟德爾遜慧眼獨具地發掘演出了《聖馬太受難曲》之前,這部不朽傑作在西方卻被遺忘了近百年之久……

 

10月19日:人類大愛

貝多芬(一七七〇 — 一八二七): 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一八二四)

貝多芬自一八一七年開始埋首創作後來成為他音樂生涯最後的一首交響曲,用了四年時間順利完成了前三個樂章,但卻總無法寫出滿意的第四樂章。此時他突然回想到年青時備受感動的詩作《歡樂頌》(Ode to Joy),那是德國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為讚美天地所寫的作品,貝多芬便將之加入最後的第四樂章。為了要唱出詩詞,這首交響曲在編制上便破天荒地加入了大合唱,和歌唱家的獨唱。為此,這首交響曲亦被稱為《合唱》交響曲。當年首演據說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其時他基本上已失聰,對樂曲奏畢的雷動掌聲亦無反應……此事當真?但無論如何,這已成為樂聖廣泛流傳的軼事。

同時,相信貝多芬當年亦不會知道他這部最後的交響曲在後世的影響力,特別是終章《歡樂頌》高唱「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歌詞,成為人類歌頌追求世界大同的大愛象徵,成為無數重大慶典活動的重要曲目,柏林圍牆倒下後伯恩斯坦以演出「貝九」來誌慶,歐盟更以《歡樂頌》作為官方盟歌;甚至很多人每次演出「貝九」,都視之為一場神聖的儀式……當然貝多芬更不會相信「貝九」會影響CD錄音時間長度的標準制訂……

 

10月26日:生死之愛

威爾第(一八四〇 — 一八九三):《安魂彌撒曲》(一八七四)

威爾第可說是意大利歌劇巨人,一生共創作了最少二十八齣歌劇,影響力至今未減,在完成歌劇《阿伊達》(Aïda)三年後,他還寫了一部安魂彌撒曲(Requiem)。這是一八七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曼佐尼(A.Manzoni)逝世後,威爾第為紀念這位意大利偉大詩人、小說家,及愛國者而創作;一八七四年在米蘭以一百人的管弦樂團和一百二十人的合唱團首演,自此成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同類作品。

「死亡」在中國人的傳統社會是一種忌諱,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發展出安魂彌撒曲,在為死者舉行彌撒儀式上,安排合適的音樂,透過平靜、祈福式的音樂撫慰亡者與家屬,表達親人朋友的悼念之情,藉著音樂藝術洗滌在世者的心靈,成為西方宗教音樂中的重要音樂形式。按照傳統,威爾第的安魂彌撒曲仍以拉丁文演唱,全曲共有七段,演出後卻引發很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將之稱為「披著宗教外衣的歌劇」。這其實是將宗教音樂和歌劇兩種風格特質混和的作品,並曾多次用在電影配樂中。現今這部安魂曲已被列入十九世紀宗教音樂藝術最高的作品名單中,儘管仍有人認為這並非「宗教音樂」,但卻往往能將人帶進「天人合一」的境界中。

 

11月2日:世俗之愛

卡爾‧奧爾夫(一八九五 — 一九八二):清唱劇《布蘭詩歌》(一九三七)

卡爾‧奧爾夫的清唱劇《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一九三七年六月八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演,大為轟動;到二次大戰後,該部作品無論在歐洲、美洲,還是亞洲,無論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共產主義社會,都大受歡迎,因為怎麼可能有這樣子的音樂呢!音樂令人聽來渾身是勁,全身肌肉和內在心靈都不能自主地被音樂牽引著!難怪至今該部作品的演出頻率仍繼續不斷在提升。

這部清唱劇描寫主宰世界的命運女神,和人世間追求酒色財氣的世俗生活。歌詞描述的是人類最真,最自然的本性,包括人類對大自然、對世界的熱愛,酒色財氣,飲宴逸樂,男女之歡的追逐,歌頌愛情美酒與享樂,但最終卻難逃命運的安排。這樣子的世俗化詩歌,卻是來自慕尼黑南面三十哩,阿爾卑斯山谷中的布朗寺院,這是始建於公元七四〇年的本篤會(Benedictine)的修道院。院中圖書館中的詩歌喚起卡爾‧奧爾夫的創作靈感,創作出能夠讓他留名後世的作品,其間的過程,未始不是命運女神的獨特安排。

 

第二十五輯:人與樂隊加上戲劇

11月9日:生死之愛

浦契尼(一八五八 — 一九二四):歌劇《杜蘭朵》(一九二六)

《杜蘭朵》(Turandot)的故事人物、情節都發生在中國,是少數以中國為背景的西方歌劇,浦契尼的音樂,配器用上鑼、鐘、木魚,旋律則有採用五聲音階和二重調性等手法,還直接引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用以增添中國色彩,但服裝、佈景的處理,在歐美往往憑著想像來塑造中國色彩,結果大多「不倫不類」。現今搬演到中國舞台上的《杜蘭朵》製作,很多時都會盡量加入「準確」的中國文化色彩,但亦有人認為最好能遠離中國文化。講座將從《杜蘭朵》的中國元素切入,仍採用講者多年欣賞歌劇的心得總結而成的「6S」方法,來解構該部歌劇的吸引魅力所在,以求能對整部歌劇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浦契尼仍未完成這部三幕歌劇便去世,由其弟子將全劇完成,於一九二六年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演。歌劇故事中的中國公主杜蘭朵,要求應婚者須猜對三個謎語;猜錯便要處死。流亡中國的韃靼王子被公主美貌吸引,不顧各方反對來應婚,答對所有問題,公主卻悔諾不願下嫁,王子便另出一謎題,公主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他不僅不娶公主,還願意被處死,這可真是將愛情置於「生死」之外的故事呀!

 

11月16日:難解之愛

巴爾托克(一八八一 — 一九四五):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一九一八/一九三八)

巴托克是二十世紀國際樂壇上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與革新者,在無調音樂和表現主義的探索上,為現代音樂發展作出開創性貢獻。他唯一的,亦是最具代表性的歌劇 《藍鬍子公爵的城堡》(Blue-Bearded Duke's Castle),更是過去一百年來影響力不斷在發酵的現代歌劇作品。兩位歌唱演員,在長約一個小時的獨幕歌劇中,以七扇門,配合編制龐大的樂隊,揭露出男性和女性的深層人性問題,那種震撼感是過往歌劇作品中所從未有過的!不僅如此,如何去理解這部歌劇的內容,更往往會帶來很有趣味性的討論,而這亦正是這部歌劇引人入勝的所在。

藍鬍子的故事,在歐洲家喻戶曉,寫成歌劇,人物只有藍鬍子和他的新娘子,故事的年代並沒有界定,情節亦很簡單,新娘子跟隨下嫁後的藍鬍子,到了陰森黑暗的城堡,看見七扇門,用盡巧言與逼迫,令藍鬍子不得不交出鎖匙,為她開啟每一扇門,結果每一扇門都展現出意料之外的景象。巴爾托克創作這部獨幕歌劇時,正從事搜集匈牙利民歌的工作,因此歌劇中帶有民歌風格,亦成為這部現代歌劇的特色。

 

11月23日:承擔之愛

理查.羅傑斯(一九〇二 — 一九七九):音樂劇《仙樂飄飄處處聞》(一九五九)

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和成長印記。電影的藍本來自理查‧羅傑斯作曲,和奧斯卡.漢姆斯特恩二世作詞的同名音樂劇,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在百老匯首演即一炮而紅,到一九六三年六月十五日落幕,破紀錄地連演了一千四百三十三場。到一九六五年羅伯特.懷斯執導,將之改編拍攝成電影,電影中演瑪利亞的茱莉.安德絲成為「代言人」,該片獲得第三十八屆奧斯卡獎十項提名,最終獲得五項大獎,成為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影片之一;音樂劇更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十大音樂劇」之一,贏得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項托尼大獎。一九六一年倫敦版本亦持續上演了六年,創下美國音樂劇在倫敦西區演出的最長記錄!

無論是舞台製作還拍成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膾炙人口的名曲特別多,加上故事富有趣味性的生活化情節,妙語如珠的對白,描述一個家庭重拾親情之愛,還有三條愛情線,又宣揚家國情懷,展示崇高情操。但舞台劇和電影的歌曲卻有不同,為此,也就讓兩者的題旨有所不同,舞台音樂劇的主題除表達愛,還著重承諾與獻身。同時,故事的現實版本發展,亦很富戲劇性,祇是並未有人搬上舞台…..

 

11月30日:魔幻之愛

安德魯.洛伊.韋伯(一九四八-):音樂劇《歌聲魅影》(一九八六)

安德魯.韋伯作曲,哈特作詞的《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自一九八六年在英國首演以來,已在全球二十七個國家的一百四十五個城市上演超過七萬四千多場,觀眾超過一億三千萬,總收入超過五十六億美元,至今仍是音樂劇的最高票房紀錄。該劇已奪得超過五十個的主要戲劇獎項,一九八七年發行的原唱CD,至今銷量超過四千萬張。《歌聲魅影》三度訪問香港,一九九五年首次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共演出了一百二十七場,觀眾人次創下超過二十萬二千,是至今香港舞台仍未有製作打破的紀錄。十九世紀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故事,出生於貴族家庭的音樂天才「魅影」,

長相醜陋,長年住在歌劇院地下,卻愛上歌劇院中一位默默無聞的舞者,為她創作優美音樂,教她歌唱,幫助她成為歌劇女神;但她卻愛上舊友,「魅影」痛失摯愛而從「音樂天使」化為可怖魔鬼,瘋狂的報復席捲而來……讓這個錯綜複雜的三角愛情故事充滿妒忌、瘋狂及激情。這部音樂劇仿如具有難以抗拒的魔幻魅力,不少人不斷像著了魔一樣,一看再看;此一已成經典的音樂劇能迷倒世人的魅力便是來自此一詭異的故事嗎?

資深樂評人周凡夫,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IATC)香港分會副主席、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二〇一一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MH),以表揚其長期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及藝術欣賞所作的貢獻。二〇〇五年獲頒授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章。二〇一四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其音樂隨筆《聽樂萬里 — 穿州越嶺樂旅見聞》;二〇一二年在康文署的委約下撰寫出版了紀念大會堂金禧的專著《現代香港的起跑點 — 大會堂五十年的故事》。其他已出版的著作有《走向世界級樂團的蛻變-香港中樂團公司化的第一個十年》、《四季集 — 文化澳門十年評論集》、《雪泥鴻爪譜樂緣 — 香港中樂團環球巡演紀實回望》、《律韻芳華 — 費明儀的故事》,獲得「二〇〇六年十本好書」提名的《美樂‧人生》、入選為「二〇〇五年十本好書」的《愛與音樂同行 — 香港管弦樂團三十年》、《香港文化藝術評論集》、《音樂香港評論集》和《傅聰組曲》等。

 

自一九八二年開始至今三十多年來,周氏一直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多種形式的古典音樂及文化節目,還經常應邀在各大專院校擔任有關音樂文化的專題講座,二〇〇七年開始在康文署支持下主講的音樂講座,成為大受歡迎的系列性音樂活動。

日期
地點
價錢
12.10.2016 - 30.11.2016
(逢星期三,晚上7:30,共八講)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location
日期
12.10.2016 - 30.11.2016
(逢星期三,晚上7:30,共八講)
價錢
$50

門票於831起在城市售票網售票處、網上、流動購票應用程式及信用卡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年滿60歲的長者、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享有半價優惠(全日制學生及綜援受惠人士優惠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集體購票優惠

每次購買正價門票4至9張可獲9折優惠;

10至19張可獲85折優惠;

20張或以上可獲8折優惠。

 

上述購票優惠只享其一

 

 

查詢

節目查詢: 2268 7321

票務查詢: 3761 6661

信用卡電話購票: 2111 5999

網上購票: www.urbtix.hk

 

 

每場講座長約1小時30分鐘。

 

本節目的內容不反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意見。

 

主辦機構有權更改講座內容及更換講者。

    • 12.10.2016 - 30.11.2016
      (逢星期三,晚上7:30,共八講)
    •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 $50
購票
日期
地點
價錢
12.10.2016 - 30.11.2016
(逢星期三,晚上7:30,共八講)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location
日期
12.10.2016 - 30.11.2016
(逢星期三,晚上7:30,共八講)
價錢
$50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版權所有 | 私隱政策 | 重要告示 | 網頁指南 | 返回康文署
最後修訂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