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些發明,就沒有我們現在認識的音樂!很多人未必認識它們的發明者,歷史書亦未必詳細介紹,但每一件發明,都將音樂發展的軌道改寫。胡銘堯將帶領各位音樂愛好者,跳入歷史,發掘這些沒有與作曲家們同樣出名的發明家,他們如何譜寫了音樂中重要的章節。
粵語主講。
本節目的內容並不反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意見。主辦機構保留更改講座播放時間的權利。
胡銘堯是活躍的樂評人、作曲家及錄音監製,在香港電台第四台製作及主持多個節目。他曾主持多個音樂講座、學生音樂會、工作坊及於藝術家對談中擔任主講。2013 年胡氏擔任了《余光中詩歌音樂會》的節目策劃及朗讀,其作品《火浴》亦在余光中親臨欣賞音樂會其間首演。他主持「音樂遊蹤」講座系列,廣受歡迎。他現為香港藝術節之副市場總監,負責數碼行銷及推廣。
在未有印刷術之前,將一份樂譜複製,要不是板刻油印,就只能由人手抄寫。直至十五世紀,威尼斯商人佩特魯奇發明了樂譜活板印刷,不但讓威尼斯成為了最大的樂譜集散地,更令宗教以外的音樂興起。
一位設計師以改造琴槌發力的方法,讓古鍵琴變成可以彈出大聲和細聲的鋼琴,使鋼琴普及起來。
練琴的小孩對拍子機又愛又恨。為什麼貝多芬卻如此重視這部毫無音樂感的發明?因拍子機,不單見證了時代轉變,更改變了人類對音樂、甚至是對時間的觀念。
為了方便皇室貴族之間的社交,歐洲十九世紀以前的音樂廳和歌劇院是按照宮廷的樣式建造。不過,一位作曲家拒絕音樂作社交之用,他為自己的歌劇作品設計定造音樂廳讓觀眾專注欣賞,而這設計成為了現代音樂廳的典範。
過往如果想聽音樂,只能自己唱歌或彈奏樂器。直至留聲機的出現,徹底地改變了我們欣賞音樂的方法。
將聲音解構,在物理上就是音波。如果掌握了音波變化的原理,聲音就能擁有無限的變化。而二十世紀的音樂已不一定需要由樂器奏出,而是來自音波振盪器。
在隨身聽出現之前,唱片只能在笨重的機器播放,音樂亦只能在家中欣賞。隨身聽的發明,讓現代樂迷隨時隨地都能沉醉在自己的音樂世界。
不管是在什麼網上平台聽音樂,聽到的都是已壓縮的音樂檔案,而MP3就是其中一種將音樂壓縮的格式。在網絡頻寬還不寬闊時,MP3就在質素與速度間取得平衡,擺脫了唱片的身軀,真正地無形無質地流傳着,讓音樂廣泛地傳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