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主講)
「音樂是回憶的源頭,是生活的留痕,是生命的見證,是心靈的養份」這四句話,道出了音樂回歸本源,脫離不了和人生的關係;在漢語世界中,作為第八藝術的電影,特別是劇情片,那就更往往是人生的寫照。「音樂與人生系列」的開始,從「看電影‧聽音樂‧談人生」出發,便在於自默片時代,已採用現場音樂配合放映,音樂已和電影結下不解之緣;在這系列中所選的六部電影,都是膾炙人口的世界級經典電影,電影中的主角,都有很不一樣的人生故事,而音樂在電影中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講座中將選出各部電影中的音樂片段,結合電影的情節故事來欣賞,並與出席者互動分享由此帶出的人生體會。
8月23日:《翠堤春曉》(The Great Waltz, 一九三八) — 作曲家的人生
這是以「圓舞曲大王」,奧地利作曲家約翰‧史特勞斯的生平故事「創作」出來的音樂傳記片。青年時代的約翰‧史特勞斯醉心寫作圓舞曲,上班寫曲被解僱,在後來成為他太太的波蒂(Poldi Vogelhuber)鼓勵下,堅持寫作被學院派輕視的圓舞曲,在咖啡館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還結識了譽滿維也納的歌劇女高音卡拉‧唐娜(Carla Donner),並得以走上成名之路。
電影中充滿動人的圓舞曲歌舞,是情調相當浪漫的一部歌舞電影;片中的高超攝影技巧,不少動人的場面拍得美不勝收,讓人難忘,由此並獲得第十一屆奧斯卡(一九三八)最佳攝影獎。電影情節中融入著名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故事》等圓舞曲的創作故事,其中的《當我們年輕時》在電影放映後更成為「流行」名曲,這亦可以說是約翰‧史特勞斯作為一位作曲家,和他太太波蒂及紅顏知己卡拉的人生交錯三角關係的插曲。
8月30日:《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一九三九) — 亂世男女的人生
《亂世佳人》在一九九八年美國電影學院評選的二十世紀最偉大一百部電影中排名第四,在藝術與商業上都獲得極大成功,是美國電影史上門票銷售最多的影片,更有研究指出在考慮通漲後,這是美國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同時,一九四○年的奧斯卡獎中,更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十個獎項!此紀錄保持到一九五九年才被《賓虛》(Ben-Hur)以十一項超越。
影片開始於一八六一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夕,背景是美國南方喬治亞州的塔拉莊園,以女主角郝思嘉(Scarlett O'Hara)的人生為主幹,還有她的表妹韓美蘭(Melaine Hamilton),表妹夫衛希禮(Ashley Wilkes),及最後終娶得郝思嘉的白瑞德(Rhett Butler)。藉著在南北戰爭的亂世中,這兩對男女之間的離離合合,道出不同的人生選擇。
電影中運用大量管弦樂來配合劇中的情節發展,開場序幕已爆發出波瀾壯闊的史詩感,確是動人肺腑,在整部電影中發揮了用音樂說故事的作用,並將故事中蘊藏的高貴典雅氣息展露無遺,讓人對劇中各人的人生遭遇低迴不己。
9月6日:《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 一九六二) — 政治梟雄的人生
《沙漠梟雄》在第三十五屆奧斯卡獎中,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在內的七個獎項,一九九八年美國電影學院評選的二十世紀最偉大一百部電影中排名第五位,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認為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因而獲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保存:一九九九年英國電影學院票選一百部最佳英國電影中位列第三……這些榮譽再次肯定這部電影被很多人認為是一部偉大電影並無過譽。
電影中的「梟雄」是由彼得‧奧圖(Peter O'Toole)飾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開羅情報部及英國外交部阿拉伯局任職的英國軍官勞倫斯,電影亦是根據其所寫的自傳編寫,影片中各主要角色亦真有其人,故事描述勞倫斯拉攏阿拉伯部族,協助阿拉伯起義對抗鄂圖曼帝國的事跡。電影的主題包括勞倫斯與戰爭中出現暴力的情感鬥爭,以及他在英國祖家與新結交的阿拉伯遊牧部落之間的選擇。為此,也就帶出對個人身份的認同主題,「你是誰?」的對白便一再在影片中出現。儘管電影中的情節難免會作了「藝術加工」,現實世界的勞倫斯亦非電影所塑造的反殖民主義的悲劇英雄,但這位人物仍是有血有肉,他的人生仍是引人入勝。
彼得‧奧圖並未有因為飾演勞倫斯而獲得奧斯卡獎,但作曲家傑里(Maurice Jarre)的配樂卻贏得最佳原創音樂獎,音樂為這部氣魄宏大的史詩性電影增添了動人的色彩,傑里能有機會為此片配樂,很有傳奇性,那可是現實世界中另一個人生故事了。
9月13日:《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一九九四) — 阿甘不平凡的人生
《阿甘正傳》贏得六座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改編劇本、剪輯、視覺效果),三項金球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還創下三億美元的賣座記錄,成為電影史上最賣座的第八位。
故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智商只有七十五的阿甘,先天弱智,但卻有一雙疾步如飛的飛毛腿,加上單純正直的思想,以及善良的個性,並在母親和青梅竹馬的玩伴珍妮的愛護下,踏上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阿甘經歷了美國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歷史上的重要時刻,既是越戰英雄,又是反戰英雄;在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中,又瓦解了一場一觸即發的大規模種族衝突,還與甘迺迪、約翰遜、尼克森三位美國總統見過面,甚至無意中逼使潛入水門大廈的竊賊落入法網,最終導致尼克森垮台;他又教過「貓王」學跳舞,作為乒乓外交使者,還到過中國大陸參加乒乓比賽。在阿甘眼中大家看到的是另一個世界,他的人生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好一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故事。
這明顯是一個勵志性十足的電影故事,藉此並將「美國精神」大力傳播;但亦有人認為這不過是荷理活式售賣膚淺的美國夢,然而,無論如何,這明顯是一個夢的故事,但從電影的片頭序幕的主題音樂,已將觀眾帶進歷史中去回顧了。
9月20日:《她比煙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 一九九八) — 音樂天才的人生
本片於一九九九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並獲得到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多項殊榮。
這可以說是天才大提琴家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一九四五至一九八七)的傳記電影。電影開始時是在沙灘上嬉戲的兩個幸福快樂的小姐妹,教音樂的媽媽讓姐姐希拉莉學長笛,妹妹杜普蕾學習大提琴。妹妹五歲時便嶄露頭角,七歲首次登台,十六歲演奏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可說是一鳴驚人,迅速成名,且在世界各地巡演,二十二歲和現已是指揮大師的鋼琴家巴倫邦(Daniel Barenboim)結婚,但在六年甜蜜的婚姻生活後,卻染上當時無法醫治的「多發性肌肉硬化症」,在事業正處高峰時被逼終止登台。
電影中的杜普蕾是位在音樂上得天獨厚的神童,但在音樂以外,包括日常生活的常識亦欠缺,在國外緊密的演出,也就讓她感到心神勞累,孤寂難耐。姐姐則在樂團演奏,嫁給音樂家芬濟(Christopher Finzi),過著幸福單純的家庭生活,杜普蕾十分嚮往姐姐的單純家庭生活,便向妹妹提出分享丈夫的請求。為此,電影面世後亦引來不少爭論,情節中的當事人,特別是姐姐希拉莉更認為電影扭曲了事實。不過,儘管電影中的情節可能並非全是事實,但卻揭露了音樂天才的人生會面對的種種問題。
電影中除了選用上杜普蕾演奏別具深情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還有海頓、巴赫、布拉姆斯、法朗克、韓德爾、舒曼、貝多芬,和德伏扎克等人的作品,但全都是選段。
9月27日:《鐵達尼號》(Titanic, 一九九七) — 傳奇的人生
《鐵達尼號》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正式在全球各地上映的美國史詩浪漫災難電影,是第一部達到十億美元票房大關的影片,全球票房收入達高達十八億美元,保持電影票房收入排行首位,直至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阿凡達》的上映,長達十二年。此外,還獲得第七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等十一項大獎。
電影內容背景是一九一二年鐵達尼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沉沒的災難事件,描述兩位虛構的不同社會階層的年青人的戀愛故事。男主角傑克(Jack Dawson, 一八九二至一九一二),二十歲,因為在小酒吧賭博贏得鐵達尼號的船票得以登船,女主角蘿絲(Rose Bukate, 一八九五至一九九六),十七歲,身處於虛有其表的社會下的名媛,和自己興趣完全不符的卡爾一齊登船,並準備結婚,以解決家族財困的現況。
由於傑克在船上救了女蘿絲一命,與之相識,兩人心意相通進而相愛,準備下船後一同生活,卻不幸遇到鐵達尼號的沉船意外,使他們陰陽兩隔,傑克凍死海上,墜入海底。蘿絲答應傑克要努力活下去,最終得以存活,並信守承諾,完成傑克臨終囑咐:「無論人生多艱難困苦也不要放棄,勇敢地活下去,結婚生子到兒孫滿堂,在暖榻睡夢中百年歸老」。正是傑克為愛而死,蘿絲為愛而生。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為《鐵達尼號》創作的音樂,特別是由加拿大女歌手席琳·狄翁(Céline Dion)所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將這段愛情故事,兩人的傳奇人生,增添了更濃的浪漫色彩,後來更獲得奧斯卡獎和格林美獎,單曲唱片銷售,單在美國已創下一千一百萬張的紀錄,一九九八年一月在《排行榜》上的排名亦從第十一位躍升到第一位,且史無前例地連續保持超過十個星期,十六個星期後才讓位。其實,電影內船上的室內樂團I Salonisti演奏的音樂,同樣豐富,特別是沉船時所奏的弦樂四重奏音樂,尤為讓人動容,這幾位演奏家的人生故事,看來同樣很有傳奇性呢!
周凡夫(講者)
資深樂評人周凡夫,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IATC)香港分會副主席、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二〇一一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MH),以表揚其長期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及藝術欣賞所作的貢獻。二〇〇五年獲頒授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章。二〇一四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其音樂隨筆《聽樂萬里 — 穿州越嶺樂旅見聞》;二〇一二年在康文署的委約下撰寫出版了紀念大會堂金禧的專著《現代香港的起跑點 — 大會堂五十年的故事》。其他已出版的著作有《走向世界級樂團的蛻變-香港中樂團公司化的第一個十年》、《四季集 — 文化澳門十年評論集》、《雪泥鴻爪譜樂緣 — 香港中樂團環球巡演紀實回望》、《律韻芳華 — 費明儀的故事》,獲得「二〇〇六年十本好書」提名的《美樂‧人生》、入選為「二〇〇五年十本好書」的《愛與音樂同行 — 香港管弦樂團三十年》、《香港文化藝術評論集》、《音樂香港評論集》和《傅聰組曲》等。
自一九八二年開始至今三十多年來,周氏一直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多種形式的古典音樂及文化節目,還經常應邀在各大專院校擔任有關音樂文化的專題講座,二〇〇七年開始在康文署支持下主講的音樂講座,成為大受歡迎的系列性音樂活動。
門票於7月12日起在城市售票網售票處、網上、流動購票應用程式及信用卡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年滿60歲的長者、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享有半價優惠(全日制學生及綜援受惠人士優惠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集體購票優惠
每次購買正價門票4至9張可獲9折優惠;
10至19張可獲85折優惠;
20張或以上可獲8折優惠。
上述購票優惠只享其一。
查詢
節目查詢: 2268 7321
票務查詢: 3761 6661
信用卡電話購票: 2111 5999
網上購票: www.urbtix.hk
每場講座長約1小時30分鐘。
本節目的內容不反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意見。
主辦機構有權更改講座內容及更換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