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主講
「絲綢之路」一詞及其相關的文化、音樂和藝術,近年大受關注。當中一部分涉及「維吾爾(族)」、「西域」、「新疆」等主題,夾雜着各種既有的權力關係,亦有新近形成的跨國族視界,對華/漢人聽眾來說都不陌生。三場講座以音樂出發,以三種不同角度窺視(聽)「絲綢之路」在華文世界內外的「少數民族」聲音。
2017年12月20日
第一講:聽見「能歌善舞」:現代國樂的西域情調
二胡示範:董芷菁
第一講探討二十世紀中葉以降,以漢/華人聽眾為主要對象的少數民族主題音樂作品,如何延續並重構中原對外族、異地的共同想象,以聲音塑造今人對中國西北、新疆、以及維吾爾族裔的認知。本講加入二胡示範拉奏以新疆/維吾爾為題材的幾首作品,闡釋此類富有西域情調的現代國樂如何提供一個創作平台,予作曲及樂師運用各類獨奏和合奏模式嘗試新的風格和技藝。
2018年1月3日
第二講:維吾爾音樂的中亞細亞風格與技藝
都塔爾(烏茲別克)示範:梁宇正
第二講將天山南北的維吾爾音樂,放在中亞細亞的文化脈絡,細聽其一脈相承的操作、傳習及審美,亦剖析各種流傳廣泛的維吾爾民間彈唱,如何演繹傳奇與歷史。本講亦從曲式、旋律、調式、節拍、唱詞及樂器等方面賞析維吾爾古典音樂木卡姆(muqam),並嘗試理解音樂在維吾爾人信仰和社會生活的角色和地位。
2018年1月10日
第三講:現代新疆電影的「少數民族」音樂主題
第三講探討五、六十年代以來以新疆為主題的電影音樂,如何呈現「少數民族」的銀幕形象。從早期初膾炙人口的「阿娜爾汗」(1962)和「冰山上的來客」(1963),以至近年十分流行的「吐鲁番情歌」(2006)和「買買提的2008」等電影當中,音樂都有十分重要角色;一些樂器、樂師及樂曲更是電影的主角。本講剖析此類以「少數民族」為題的電影音樂,並嘗試解讀其社會和文化意義。
講者:黃泉鋒博士
研習維吾爾音樂,著作亦涉及中國及其他亞洲音樂傳統,探討音樂與族裔認同及現代進程的關係。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洛杉磯加州大學。現任美國麥卡萊斯特學院副教授及音樂系主任,講授世界音樂、中國音樂、民族音樂學等課。編著有Listening to Chinese Music和The Chinese Soundscapes二書。
資料由講者提供
門票於11月15日起在城市售票網售票處、網上、流動購票應用程式及信用卡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年滿60歲的長者、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享有半價優惠。(綜援受惠人士優惠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集體購票優惠
每次購買正價門票4至9張可獲9折優惠;10至19張可獲85折優惠;20張或以上可獲8折優惠。
絲路瑰寶講座系列套票優惠
同時購買絲路瑰寶講座系列不同場次的正價門票,可獲以下優惠:2場可獲9折;3場85折。
上述購票優惠只可享用其一。
節目查詢:2268 7321
票務查詢:3761 6661
信用卡電話購票:2111 5999
網上購票:www.urbtix.hk
每場講座時長約1小時30分鐘。
本節目內容不反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意見。
主辦機構有權更改講座內容及更換講者及示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