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變的四重奏演出多變的四重奏(尹莫違)
哲學問題:甚麼是一隊弦樂四重奏?假設一隊組合的成員相繼被替換,直至所有原來的樂手都換了下來。(而這個過程可以重複……)那麼,這還是不是那一隊弦樂四重奏?回應這個問題的方法很多,我們或者可以萌發奇想,說只要該組合保持著同樣的聲音和風格,它就依然是同一隊四重奏吧?
以柏林為基地的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在一九八九年創立於德國呂碧克音樂大學。原來的樂手中,只有大提琴手埃克特.朗格至今仍在團裏,而這組合自成立以來,已先後有過中提琴手和第一小提琴手各三位,以及第二小提琴手四位。樂手離團的原因包括退休、傷患和家庭責任等。最為不幸的,是中提琴手費里德曼.韋爾格與躁鬱症搏鬥多年後,於二零一五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小提琴手格雷戈爾.西格爾於是轉而負責中提琴,團員其後招得安西婭.克雷斯頓來當新小提琴手;另一小提琴手維內塔.扎賴卡則已於二零一二年加入。多年來的人事變動不少,一些評論卻認為四重奏的聲音和風格改變不大——即阿特密斯的性格特徵終始如一。
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為整套貝多芬四重奏灌錄唱片,從開始到完成,前後共十三年,參與的樂手不下六名,而這是其錄音之中最受讚譽者。他們擅長貝多芬,這不僅見於上述錄音贏得的多個獎項。著名電影導演布魯諾.蒙成莊曾為他們製作紀錄片,拍攝他們排練及演奏貝多芬的《大賦格》(作品一三三)。位於作曲家出生地波昂的貝多芬之家協會,也邀請他們成為其名譽會員。
我有幸聽過他們演出一些貝多芬四重奏。他們演奏的晚期作品有豐富的對比和戲劇性,其早期貝多芬則既清新又幽默。阿特密斯快在香港舉行的音樂會,料也會流露一點這些特質吧。他們將會演奏的青春之作,雖然編號為作品十八之三,實際上卻是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處女作。
阿特密斯的貝多芬活力充沛、條理清晰、通達流麗。後者的意思,是說他們於時間上的掌握精準卻自然;無論曲子裏的樂節彼此如何天差地別,它們之間的過渡都總是圓滑曉暢。這種本領應該都得以充分發揮於香港的演出曲目裏,舒曼作品中一些尤為棘手的部分,及幾乎整首楊納傑克作品。舒曼的《第三弦樂四重奏》有異於常,除了十分抒情的首樂章和感人至深的慢樂章外,也有取代了諧謔曲的一套變奏曲,以及變化多端的終樂章,樂手須在當中對比強烈的不同音樂之間驀然往還。
楊納傑克的《第一弦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創作靈感來自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男人懷疑妻子紅杏出牆,心生嫉妒而把她殺害。此曲的情緒更是變幻莫測。這固然與故事裏的複雜情感有關,但其實楊納傑克晚年的作品大多如此(他這第一首弦樂四重奏,寫於他六十九歲時);作曲家在幾年前愛上一個遠比他年輕的女人,而此音樂的激情,也許就是他對這個女人的激情。活潑矯捷的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演出這熾烈激盪的音樂,教人期待。
阿特密斯四重奏:朝向全然之自由(李夢)
即將來到香港演出的阿特密斯四重奏(Artemis Quartet)稱得上是一對「有故事」的弦樂組合。這不單因為他們總能將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中那些極富表情的段落奏得淋漓暢快,還因為組合中的四位成員在更迭頻度如此之高的情況下,仍能數十年如一日地保持音色與演奏狀態的穩定,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1989年,阿特密斯四重奏成立於德國呂貝克音樂學院,後來以柏林為基地展開事業,如今頻繁在世界各地巡演,儼然是當下最活躍且最具知名度的中生代弦樂四重奏。回顧20世紀那些著名的四重奏組合,像阿瑪迪烏斯四重奏那樣四十年不曾變更成員的組合寥寥可數,可是,人員變動像阿特密斯四重奏這樣頻繁的,也著實不多。在過往將近三十年的歷史中,這個四重奏中的成員來來去去,唯一從創始至今一直留在樂團中的,只有大提琴手Eckart Runge。而現今的四位樂手中,與樂團合作時間最短的是第二小提琴手Anthea Kreston。這位來自美國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於2015年加入組合,是因為當時中提琴手Friedmann Weigle的猝然離世。
從Friedmann Weigle於2007年加入四重奏,直到2015年自殺離世,他與其餘三位同伴相處的這九年間,一直扮演「父親般的角色」,細膩,寬厚,無微不至。其餘三人直到最近這段時間,才終能鼓起勇氣公開談論他們這位因為情緒病而棄世的摯友。組合成員將這一悲傷得難以啟齒的故事分享給樂迷之後,竟獲得不少意料之外的回應,有人甚至特意在音樂會結束後來到後台,與他們分享自己治療情緒病的艱難經歷。
「這樣的話題不該是禁忌。」大提琴手Runge說:「我們應該抱有更開放的心態。」
對於音樂,這對弦樂組合同樣保持相當開放的姿態。這裡的「開放」,並不是說他們需要不停地在自己的曲目庫中添加新作品,而在於他們總能將每一次的演奏,「當作像是第一次演奏這首作品那樣」。按照中提琴手Gregor Sigl的說法,有些四重奏組合希望演奏的道路盡可能地寬闊,因此不論古典或是當代、不論浪漫派或是極簡主義的作品,都樂意嘗試。而阿特密斯四重奏則恰恰相反:相較於拓寬,他們更樂意深耕,深入某一類或某一位作曲家作品的內在,仔細品味,再將其恰切呈現。
貝多芬正是他們嘗試深入了解的其中一位作曲家。將於六月七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的這場音樂會上,開篇即是貝多芬的D大調第三弦樂四重奏。相較於貝多芬暮年創作的那幾首弦樂四重奏(阿特密斯與他們的導師貝爾格四重奏一樣,是演奏這些晚期作品的好手),這一部編號作品18的曲目,寫在貝多芬而立之年。那時候的他,是新近去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準備開拓事業追尋夢想的年輕音樂家,筆下的旋律自然也是奔放熱情、滿懷希望的,與後期那些哀傷蒼茫的旋律相去甚遠。聽慣阿特密斯四重奏演繹貝多芬晚期作品的樂迷,不妨在這首曲目中,找尋貝多芬青年時代的自信與熱情。
至於另外兩首作品,與貝多芬其人其作也有或深或淺的關聯:楊納傑克第一弦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的靈感之源,可以追溯到貝多芬那首相當出名的同名小提琴奏鳴曲;舒曼的A大調第三弦樂四重奏更是深受貝多芬同題材作品的啟發。今次音樂會上阿特密斯四重奏的選曲,可以顯明地看出他們對這位「樂聖」的尊崇,同樣的,貝多芬的樂音也不曾虧欠他們,為他們五年前獲得貝多芬之家紀念館頒授的榮譽會員頭銜助力不少。
儘管三十年間人來人往,但阿特密斯四重奏堅持精研作品的初衷,從來不曾改變。他們重視每一次排練,每一次登台,以及每一次互動切磋的機會。在四位樂手的眼中,這些磨合與調試必不可少,令到他們彼此知曉技巧上的特點甚至弱點,因而在即興的互動中可以愈發地游刃有餘。
「每次合作,都會讓我們彼此更親近一些。」第一小提琴手Vineta Sareika曾在訪問中說:「而這樣的親近,最終將舞台上演奏的我們,引入一重純然自由的情境中。」
貝多芬 |
D大調第三弦樂四重奏,作品十八之第三首 |
楊納傑克 |
第一弦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 |
舒曼 |
A大調第三弦樂四重奏,作品四十一之第三首 |
節目長約1小時30分鐘,包括中場休息15分鐘。
觀眾務請準時入座,遲到者須待中場休息或適當時候方可進場。
主辦機構有權更改節目及更換表演者。
多變的四重奏演出多變的四重奏
尹莫違
(尹莫違從事文化、藝術寫作
及翻譯,專攻音樂評論。)
哲學問題:甚麼是一隊弦樂四重奏?假設一隊組合的成員相繼被替換,直至所有原來的樂手都換了下來。(而這個過程可以重複……)那麼,這還是不是那一隊弦樂四重奏?回應這個問題的方法很多,我們或者可以萌發奇想,說只要該組合保持著同樣的聲音和風格,它就依然是同一隊四重奏吧?
以柏林為基地的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在一九八九年創立於德國呂碧克音樂大學。原來的樂手中,只有大提琴手埃克特.朗格至今仍在團裏,而這組合自成立以來,已先後有過中提琴手和第一小提琴手各三位,以及第二小提琴手四位。樂手離團的原因包括退休、傷患和家庭責任等。最為不幸的,是中提琴手費里德曼.韋爾格與躁鬱症搏鬥多年後,於二零一五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小提琴手格雷戈爾.西格爾於是轉而負責中提琴,團員其後招得安西婭.克雷斯頓來當新小提琴手;另一小提琴手維內塔.扎賴卡則已於二零一二年加入。多年來的人事變動不少,一些評論卻認為四重奏的聲音和風格改變不大——即阿特密斯的性格特徵終始如一。
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為整套貝多芬四重奏灌錄唱片,從開始到完成,前後共十三年,參與的樂手不下六名,而這是其錄音之中最受讚譽者。他們擅長貝多芬,這不僅見於上述錄音贏得的多個獎項。著名電影導演布魯諾.蒙成莊曾為他們製作紀錄片,拍攝他們排練及演奏貝多芬的《大賦格》(作品一三三)。位於作曲家出生地波昂的貝多芬之家協會,也邀請他們成為其名譽會員。
我有幸聽過他們演出一些貝多芬四重奏。他們演奏的晚期作品有豐富的對比和戲劇性,其早期貝多芬則既清新又幽默。阿特密斯快在香港舉行的音樂會,料也會流露一點這些特質吧。他們將會演奏的青春之作,雖然編號為作品十八之三,實際上卻是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處女作。
阿特密斯的貝多芬活力充沛、條理清晰、通達流麗。後者的意思,是說他們於時間上的掌握精準卻自然;無論曲子裏的樂節彼此如何天差地別,它們之間的過渡都總是圓滑曉暢。這種本領應該都得以充分發揮於香港的演出曲目裏,舒曼作品中一些尤為棘手的部分,及幾乎整首楊納傑克作品。舒曼的《第三弦樂四重奏》有異於常,除了十分抒情的首樂章和感人至深的慢樂章外,也有取代了諧謔曲的一套變奏曲,以及變化多端的終樂章,樂手須在當中對比強烈的不同音樂之間驀然往還。
楊納傑克的《第一弦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創作靈感來自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男人懷疑妻子紅杏出牆,心生嫉妒而把她殺害。此曲的情緒更是變幻莫測。這固然與故事裏的複雜情感有關,但其實楊納傑克晚年的作品大多如此(他這第一首弦樂四重奏,寫於他六十九歲時);作曲家在幾年前愛上一個遠比他年輕的女人,而此音樂的激情,也許就是他對這個女人的激情。活潑矯捷的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演出這熾烈激盪的音樂,教人期待。
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
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的樂蹤遍及歐洲、美國、亞洲、南美洲、澳洲,多年來一直在各大音樂中心與國際音樂節獻藝,並定期舉行系列音樂會,包括2004年起在柏林愛樂廳的室樂廳、2011年起在維也納音樂廳與貝琪亞弦樂四重奏合作,以及2016-17年樂季起在慕尼黑攝政王劇院演出。
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1989年在呂布克音樂大學成立,以柏林為駐地,至今已公認為全球頂尖的四重奏樂團。他們曾師從不少前輩名家,包括小提琴家利雲、鋼琴家布蘭度、貝爾格弦樂四重奏、茱莉亞弦樂四重奏及愛默生弦樂四重奏。1996 年,他們參加德國的ARD國際音樂大賽,奪取桂冠;六個月後,再在「波齊亞尼獎」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中掄元,自此在國際樂壇打響名聲。不過,這四位樂手為了增進合奏水平,期望通過與知名學者作跨領域的交流,以拓闊視野,他們接受柏林進修學院的邀請,繼續研究學習。四重奏以在柏林舉行首場音樂會作為「復出」。2013年,貝多芬之家紀念館授予四重奏榮譽會員頭銜,以表揚他們演繹貝多芬作品的成就。
該樂團自立之始,就不時與音樂同道聯手奏樂,獲益及啟迪良多,因此曾與多位知名樂人巡迴合演,包括單簧管演奏家邁耶和威德曼、鋼琴家利昂絲嘉雅、女高音班莎等。他們的錄音作品中,也有與多位拍檔合作的紀錄,例如與安斯涅斯合演舒曼和布拉姆斯的鋼琴五重奏、與大提琴家莫克合演舒伯特的五重奏、與貝爾格四重奏的中提琴手賈古斯卡和大提琴手伊賓合演荀伯克的《昇華之夜》等。
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自2005年起成為維珍唱片公司(即今日的埃拉托)的專屬樂團,灌錄了為數可觀的唱片,屢屢贏得德國唱片評論家獎、留聲機獎及法國的年度金音獎。他們所灌錄全套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2011年奪得法國舉足輕重的查理斯‧克羅斯學院國際唱片大獎。這四重奏樂團已四度奪得古典音樂回音獎,最近期的是於2015年憑演繹孟德爾遜的作品獲獎,另一張是2016年灌錄布拉姆斯的《第五十一號之一》和《第六十七號》兩首四重奏(這張唱片題獻給2015年7月不幸病逝的樂團前中提琴手費里烈德文.韋爾格)。四重奏灌錄蕭斯達高維契作品的唱片將於今年面世,內含一首與利昂絲嘉雅合奏的鋼琴五重奏樂曲。
資料由表演者提供
門票於3月5日起在城市售票網售票處、網上、流動購票應用程式及信用卡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音樂盛會」套票優惠
同時購買「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瑪達蓮娜‧郝珊娜與巴塞爾七弦琴巴羅克樂團」、「柏高‧班拿與友人─《萃聚菁華》」、「鄧泰山鋼琴演奏會」及「湯‧庫普曼與阿姆斯特丹巴羅克合唱團」不同節目的正價門票,可獲以下優惠:
2場95折;3場9折;4場85折;全部5場8折。
「音樂盛會」集體購票優惠
每次購買「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瑪達蓮娜‧郝珊娜與巴塞爾七弦琴巴羅克樂團」、「柏高‧班拿與友人─《萃聚菁華》」、「鄧泰山鋼琴演奏會」及「湯‧庫普曼與阿姆斯特丹巴羅克合唱團」的正價門票,可獲以下優惠:
4 至 9 張可獲 9 折;10 至 19 張可獲 85 折;20 張或以上可獲 8 折。
年滿60歲的長者、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享有半價優惠 (綜援受惠人士優惠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上述購票優惠只可享其一。
節目查詢:2268 7321
票務查詢:3761 6661
信用卡電話購票:2111 5999
網上購票:www.urbtix.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