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18

20:00

$340, $280, $220, $160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購票
音樂

喝采系列: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

節目介紹節目演出者介紹票務

多變的四重奏演出多變的四重奏(尹莫違)


哲學問題:甚麼是一隊弦樂四重奏?假設一隊組合的成員相繼被替換,直至所有原來的樂手都換了下來。(而這個過程可以重複……)那麼,這還是不是那一隊弦樂四重奏?回應這個問題的方法很多,我們或者可以萌發奇想,說只要該組合保持著同樣的聲音和風格,它就依然是同一隊四重奏吧?

以柏林為基地的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在一九八九年創立於德國呂碧克音樂大學。原來的樂手中,只有大提琴手埃克特.朗格至今仍在團裏,而這組合自成立以來,已先後有過中提琴手和第一小提琴手各三位,以及第二小提琴手四位。樂手離團的原因包括退休、傷患和家庭責任等。最為不幸的,是中提琴手費里德曼.韋爾格與躁鬱症搏鬥多年後,於二零一五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小提琴手格雷戈爾.西格爾於是轉而負責中提琴,團員其後招得安西婭.克雷斯頓來當新小提琴手;另一小提琴手維內塔.扎賴卡則已於二零一二年加入。多年來的人事變動不少,一些評論卻認為四重奏的聲音和風格改變不大——即阿特密斯的性格特徵終始如一。

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為整套貝多芬四重奏灌錄唱片,從開始到完成,前後共十三年,參與的樂手不下六名,而這是其錄音之中最受讚譽者。他們擅長貝多芬,這不僅見於上述錄音贏得的多個獎項。著名電影導演布魯諾.蒙成莊曾為他們製作紀錄片,拍攝他們排練及演奏貝多芬的《大賦格》(作品一三三)。位於作曲家出生地波昂的貝多芬之家協會,也邀請他們成為其名譽會員。

我有幸聽過他們演出一些貝多芬四重奏。他們演奏的晚期作品有豐富的對比和戲劇性,其早期貝多芬則既清新又幽默。阿特密斯快在香港舉行的音樂會,料也會流露一點這些特質吧。他們將會演奏的青春之作,雖然編號為作品十八之三,實際上卻是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處女作。

阿特密斯的貝多芬活力充沛、條理清晰、通達流麗。後者的意思,是說他們於時間上的掌握精準卻自然;無論曲子裏的樂節彼此如何天差地別,它們之間的過渡都總是圓滑曉暢。這種本領應該都得以充分發揮於香港的演出曲目裏,舒曼作品中一些尤為棘手的部分,及幾乎整首楊納傑克作品。舒曼的《第三弦樂四重奏》有異於常,除了十分抒情的首樂章和感人至深的慢樂章外,也有取代了諧謔曲的一套變奏曲,以及變化多端的終樂章,樂手須在當中對比強烈的不同音樂之間驀然往還。

楊納傑克的《第一弦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創作靈感來自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男人懷疑妻子紅杏出牆,心生嫉妒而把她殺害。此曲的情緒更是變幻莫測。這固然與故事裏的複雜情感有關,但其實楊納傑克晚年的作品大多如此(他這第一首弦樂四重奏,寫於他六十九歲時);作曲家在幾年前愛上一個遠比他年輕的女人,而此音樂的激情,也許就是他對這個女人的激情。活潑矯捷的阿特密斯弦樂四重奏演出這熾烈激盪的音樂,教人期待。

 

阿特密斯四重奏:朝向全然之自由(李夢)

即將來到香港演出的阿特密斯四重奏(Artemis Quartet)稱得上是一對「有故事」的弦樂組合。這不單因為他們總能將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中那些極富表情的段落奏得淋漓暢快,還因為組合中的四位成員在更迭頻度如此之高的情況下,仍能數十年如一日地保持音色與演奏狀態的穩定,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1989年,阿特密斯四重奏成立於德國呂貝克音樂學院,後來以柏林為基地展開事業,如今頻繁在世界各地巡演,儼然是當下最活躍且最具知名度的中生代弦樂四重奏。回顧20世紀那些著名的四重奏組合,像阿瑪迪烏斯四重奏那樣四十年不曾變更成員的組合寥寥可數,可是,人員變動像阿特密斯四重奏這樣頻繁的,也著實不多。在過往將近三十年的歷史中,這個四重奏中的成員來來去去,唯一從創始至今一直留在樂團中的,只有大提琴手Eckart Runge。而現今的四位樂手中,與樂團合作時間最短的是第二小提琴手Anthea Kreston。這位來自美國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於2015年加入組合,是因為當時中提琴手Friedmann Weigle的猝然離世。

從Friedmann Weigle於2007年加入四重奏,直到2015年自殺離世,他與其餘三位同伴相處的這九年間,一直扮演「父親般的角色」,細膩,寬厚,無微不至。其餘三人直到最近這段時間,才終能鼓起勇氣公開談論他們這位因為情緒病而棄世的摯友。組合成員將這一悲傷得難以啟齒的故事分享給樂迷之後,竟獲得不少意料之外的回應,有人甚至特意在音樂會結束後來到後台,與他們分享自己治療情緒病的艱難經歷。

「這樣的話題不該是禁忌。」大提琴手Runge說:「我們應該抱有更開放的心態。」

對於音樂,這對弦樂組合同樣保持相當開放的姿態。這裡的「開放」,並不是說他們需要不停地在自己的曲目庫中添加新作品,而在於他們總能將每一次的演奏,「當作像是第一次演奏這首作品那樣」。按照中提琴手Gregor Sigl的說法,有些四重奏組合希望演奏的道路盡可能地寬闊,因此不論古典或是當代、不論浪漫派或是極簡主義的作品,都樂意嘗試。而阿特密斯四重奏則恰恰相反:相較於拓寬,他們更樂意深耕,深入某一類或某一位作曲家作品的內在,仔細品味,再將其恰切呈現。

貝多芬正是他們嘗試深入了解的其中一位作曲家。將於六月七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的這場音樂會上,開篇即是貝多芬的D大調第三弦樂四重奏。相較於貝多芬暮年創作的那幾首弦樂四重奏(阿特密斯與他們的導師貝爾格四重奏一樣,是演奏這些晚期作品的好手),這一部編號作品18的曲目,寫在貝多芬而立之年。那時候的他,是新近去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準備開拓事業追尋夢想的年輕音樂家,筆下的旋律自然也是奔放熱情、滿懷希望的,與後期那些哀傷蒼茫的旋律相去甚遠。聽慣阿特密斯四重奏演繹貝多芬晚期作品的樂迷,不妨在這首曲目中,找尋貝多芬青年時代的自信與熱情。

至於另外兩首作品,與貝多芬其人其作也有或深或淺的關聯:楊納傑克第一弦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的靈感之源,可以追溯到貝多芬那首相當出名的同名小提琴奏鳴曲;舒曼的A大調第三弦樂四重奏更是深受貝多芬同題材作品的啟發。今次音樂會上阿特密斯四重奏的選曲,可以顯明地看出他們對這位「樂聖」的尊崇,同樣的,貝多芬的樂音也不曾虧欠他們,為他們五年前獲得貝多芬之家紀念館頒授的榮譽會員頭銜助力不少。

儘管三十年間人來人往,但阿特密斯四重奏堅持精研作品的初衷,從來不曾改變。他們重視每一次排練,每一次登台,以及每一次互動切磋的機會。在四位樂手的眼中,這些磨合與調試必不可少,令到他們彼此知曉技巧上的特點甚至弱點,因而在即興的互動中可以愈發地游刃有餘。

「每次合作,都會讓我們彼此更親近一些。」第一小提琴手Vineta Sareika曾在訪問中說:「而這樣的親近,最終將舞台上演奏的我們,引入一重純然自由的情境中。」

location 日期
location 地點
location 價錢
07.06.2018 (四)
20:00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location
$340, $280, $220, $160
location 日期
07.06.2018 (四)
20:00
location 價錢
$340, $280, $220,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