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節目
京崑迎大戲——
港台戲曲交流薈萃
日期 |
10/17(五)7:30pm |
10/18(六)2:30pm |
|
地點 | 國光劇場 |
票價 | 新台幣 300, 500, 800元 |
全長 | 約2小時20分, |
語言 |
粵語及國語演出 |
同場傾情演繹 超凡藝術交流
中國戲曲發展史可說是一部民間藝術交流史,不同劇種的發展,都經過取長補短、融匯貫通,繼而確立特色、流傳壯大的相同軌跡。京劇、崑劇和粵劇(又名「廣東大戲」)也在不斷吸收新元素中繼續豐富其生命力。
台灣國光劇團和香港龍飛劇團首度攜手,以兩地台柱級演員的精湛演繹,引領台灣觀眾從欣賞熟悉的京崑戲寶,進入粵劇的天地,共享一場滿足傳統戲曲藝術的盛宴。
龍飛劇團由著名粵劇大老倌李龍及新劍郎帶領一眾新晉演員赴台,與國光劇團優秀小生演員溫宇航及花旦朱勝麗、老生王鶯華及花旦朱明月等,分別上演多齣折子戲,在同一舞台上延續戲曲交流合作和薪火相傳的精神。
粵劇音樂唱腔的演變
粤劇音樂屬於皮黃系統,明末清初時廣東的「外江班」先後流行過弋陽腔、崑腔、徽調、漢調和秦腔等,清朝雍正至道光初年(1723-1821),代表粤劇藝人行會組織的「八和會館」建立,陸續累積一批由粤劇藝人撰寫的劇目,並出現演唱梆子、二黃為主的「本地班」。
清朝光緒中葉至清末民初,粵劇劇壇已由「本地班」藝人為主,他們在演出中累積經驗,不斷創造,將「外江班」的劇目、表演、語言和唱腔音樂地方化,唱腔更突破了梆黃板腔的句頓格律,改變過去男聲用小嗓(即假聲)的唱法,而採用平喉(即真聲)演唱,並把唱詞處理得更接近廣府口語。
辛亥革命前後,時裝、洋裝、清裝均可上台,粤語方言、民間小調說唱也被運用到戲文當中,為粤劇添加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演唱風格趨向大眾化、通俗化,廣受觀眾喜愛,成為百姓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聯合主辦
![](http://www.lcsd.gov.hk/hktw/2014/images/prog02/logo_guoguang.png)
![](http://www.lcsd.gov.hk/hktw/2014/images/prog02/logo_lung.png)
合作伙伴
![](http://www.lcsd.gov.hk/hktw/2014/images/prog02/logo_cai_tc.png)
10月17日 (五)
國光劇團——崑劇 (上半場)
《獅吼記》之〈梳妝.跪池〉
強調做工的生活情趣小戲,因為「河東獅吼」的典故討喜,經常被搬演,是以典雅著稱的崑劇中,難得一見的爆笑喜劇。
溫宇航 飾演 陳季常
朱勝麗 飾演 柳氏
王鶯華 飾演 蘇東坡
中場休息
龍飛劇團——粵劇 (下半場)
《林沖》之〈雪夜上梁山〉
家傳戶曉的水滸故事,為武場短打戲。武藝出色的文武生藍天佑,得粵劇名宿林家聲真傳,演繹林沖一角,邊唱邊唸邊武,表演全面而細膩。
藍天佑 飾演 林冲
林子青 飾演 貞娘
江穎紅 飾演 錦兒
郭啟輝 飾演 高衙內
陳永光 飾演 陸謙
吳國華 飾演 富安
《合兵破曹》
武戲文做的演出,講述周瑜和孔明以智慧與權謀暗中較勁,是著名粵劇編劇家葉紹德罕有以三國為題材的作品。
李 龍 飾演 周瑜
新劍郎 飾演 孔明
《帝女花》之〈香夭〉
粵劇名編劇家唐滌生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任(劍輝)白(雪仙)經典戲寶,調寄《妝台秋思》,唱詞優美、哀怨情深,是粵劇必看之佳作。
藍天佑 飾演 周世顯
林子青 飾演 長平公主
10月18日 (六)
國光劇團——京劇 (上半場)
《四郎探母》之〈坐宮〉
京劇各大老生流派傳唱不朽的重要唱工戲。夫妻之間的猜測、探究與互信互讓,處理得非常細膩,也考驗兩位主演搭配的默契。
鄒慈愛 飾演 楊延輝
朱明月 飾演 鐵鏡公主
中場休息
龍飛劇團——粵劇 (下半場)
《潞安州》
講述宋末北關鎮守節度使陸登夫婦忠義烈舉的故事,突顯小武長靠功架;混合京鑼鼓的演出,亦表現出粵劇糅合其他戲曲元素的特點。
藍天佑 飾演 陸登
林子青 飾演 陸夫人
江穎紅 飾演 乳娘
《斬二王》
清代「大排場十八本」之一,是碩果僅存的粵劇古老排場戲,採用難得一見的舞台官話唸白與演唱,亦有鏟椅、上高臺等高難度舞台功架,很多後期的粵劇演出場口都從此戲衍生而成。
李 龍 飾演 張忠
新劍郎 飾演 司馬揚
郭啟輝 飾演 苗信
陳永光 飾演 李龍
吳國華 飾演 太監
陳榮貴 飾演 太監
*本場演出結束後,歡迎觀眾參與藝人簽名會
民間生活本色 都會風土氣質
粵劇‧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涼茶‧港式(絲襪)奶茶‧紮作藝術‧斲琴技藝‧戲棚搭建技藝
香港豐富多彩的傳統風俗文化,代表了以「香港」作為形容詞的獨特都會生活氣息。
在快速變化的城巿外貌、石屎森林的深處,來自本地、潮州、客家、海陸豐、水上人等不同的族群,在過去百年間,將節日慶典、風俗信仰、技藝娛樂等源自日常生活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並與現代都巿生活有機結合,成為今天仍能在香港的街頭巷尾及港人的情懷想望中找得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票務詳情
門票現已公開發售
訂票熱線
國光 | (886) 2 2938 3567 ext. 406 |
年代 | (886) 2 2341 9898 |
門票優惠詳情及網上訂票
年代售票 | www.ticket.com.tw |
優惠
- 軍警、榮民、誠品之友、台新游藝卡、志願服務卡、青年旅遊卡、YH國際青年旅舍卡9折
- 學生、文山區居民、65歲以上長者、身心障礙觀眾5折優惠
- 二場套票8折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