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BWV 988
节目长约1小时15分钟,不设中场休息。
观众务请准时入座,迟到及中途离座者将不获安排入场/返回座位。
本节目内容不反映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意见。
主办机构有权更改节目。
「奥拉夫逊将巴赫演奏带到一个全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BBC音乐杂志》
「令人叹为观止的卓越钢琴家」《留声机》
冰岛钢琴家维京格.奥拉夫逊技艺超群,编排演奏曲目别有远见,凭此两项特长在乐坛大放异彩。他近年为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灌录的唱片,包括《格拉斯钢琴作品》(2017)、《巴赫》(2018)、《德布西与拉莫》(2020)、《莫扎特与同时代作曲家作品》(2021)和《来自远方》(2022),皆启发了大众与乐评家的想像力,在串流平台吸引超过六亿人次观看。
2023年10月,奥拉夫逊推出万众期待的巴赫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专辑,由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发行,并于2023/24季度以《哥德堡变奏曲》作爲世界巡迴演出的主题,足迹遍及六大洲。在全球各大演奏厅,包括伦敦南岸中心、纽约卡奈基音乐厅、维也纳音乐厅、巴黎爱乐厅、东京新多利音乐厅、冰岛雷克雅维克的夏帕音乐厅、美国和路迪士尼音乐厅、巴西圣保罗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苏黎世音乐厅、柏林爱爱乐厅、布达佩斯艺术宫、瑞士琉森文化会议中心、法兰克福旧歌剧院等,与观众分享巴赫这套巨作。
作为当今炙手可热的音乐家,奥拉夫逊获颁多个赫赫有名的奖项,包括德国奥帕斯「年度器乐家奖」(2023)及两度获得「最佳独奏唱片奖」、国际北欧人年奖(2023)、索克音乐奖(2022)、《留声机》「年度艺术家奖」(2019)及《BBC音乐杂志》「年度最佳唱片奖」(2019)。
奥拉夫逊无论在台上或台下均是位极富魅力的传播者,他的才华还延伸到广播领域,迄今已为电视和电台制作数辑节目。在早前疫情封城期间,他曾为BBC第四台的旗舰艺术节目《前排座位》担任驻场艺术家达三个月,在雷克雅维克空无一人的夏帕音乐厅作现场直播,吸引到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听众。
资料由表演者提供
《哥德堡变奏曲》,BWV 988
巴赫(1685-1750)
普称《哥德堡变奏曲》的乐曲,作品编号 BWV 988,是巴赫于1741年(即去世前九年)委託在纽伦堡的一位出版商朋友印行的,乐谱扉页上有这样的描述(原文为德语):「供双层羽管键琴弹奏的键盘练习曲,由一首咏嘆调及多首变奏组成。由波兰皇室和萨克逊选侯国的宫廷作曲家、宫廷乐长、莱比锡合唱音乐总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特地为振奋鑑赏家的精神而创作。纽伦堡,出版商巴尔萨萨.施密特」。
《哥德堡变奏曲》这乐曲别名,并不是巴赫本人所起的,传说最早来自作曲家的早期传记作者约翰.福克尔,他声称此曲是巴赫受俄罗斯外交官赫尔曼.盖沙令伯爵委託而创作。盖沙令伯爵来自波罗的海德国贵族家庭,曾担任奥古斯特三世在德累斯顿和华沙的宫廷大使。据说他因饱受失眠之苦,要求随行的年轻大键琴、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约翰.哥德堡(1727-1756年)为他奏乐。福克尔写道:「伯爵希望这些音乐旋律流畅而带一点活泼,可以在他不眠之夜助他心情轻松一些」。
这説法引起了一些人荒谬的误解,以为《哥德堡变奏曲》能治失眠,这可笑且荒谬的说法甚至还引发了一些科学实验。但其实根据福克尔绘形绘色的描述,伯爵「从没听厌巴赫为他写的变奏曲」,并且「以一个装了100块路易金币的高脚金杯」酬谢巴赫。
大多数现代学者,包括专门研究巴赫的学者克里斯托夫.乌尔夫都否定了福克尔的说法,理由之一是这类委约作品通常会有正式的题献,但巴赫的乐谱中却没有;其次,哥德堡虽然曾在莱比锡跟随巴赫学习,但在僱主要求学习和演奏这首作品时,仅是一位14岁的少年,无论这位大键琴演奏家有多么早熟,他也需要拥有非凡的成熟技巧才能胜任弹奏如此精湛的乐曲。
巴赫此前出版了三部大键琴和管风琴「键盘练习曲」合集(Clavier-Ubung),始于1731年的《六组曲》,还包括《意大利协奏曲》和《法国序曲》等作品。因此,乌尔夫认为虽然《哥德堡变奏曲》的扉页文字即使没有明文道出,但也意味着这是属于该「键琴练习曲」项目的第四部分,亦认为巴赫打算将这套变奏曲作为他展示键盘独奏潜力的教学作品选集的「宏伟结局」。
这样的项目与巴赫彻头彻尾的「百科全书式乐论」相符,因为变奏曲形式是巴赫在此之前未涉及的作曲类型。耐人寻味的是,传记作者福克尔写道,巴赫此前曾考虑写变奏曲「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和声基础造成重复又相似的感觉」。《哥德堡变奏曲》光彩夺目之处,正是作曲家展示了在限制甚多的形式中那无穷的变化。
根据着名巴赫学者罗伯特.马歇尔的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18世纪出版规模最大的单一键盘作品」,要到贝多芬的《槌子键琴奏鸣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出现,我们才看到壮丽程度可媲美的独奏键盘创作。
对于维京格.奥拉夫逊来说,巴赫留给后世的杰作所引起的现象,本身就是变奏成长发展的基础条件。那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实体,而是可塑的现实,因为「每个元素都可以讨论:速度、力度、比例、声音效果等等⋯⋯」。如果我们打开像《哥德堡变奏曲》这样的乐谱,「一个悖论立即显现出来:这音乐既极其丰富又出奇地简洁。音乐结构非常详细,但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如何在演奏中塑造它们的指示」。根据这位来自冰岛的钢琴家的说法,巴赫的音乐「超越了任何个人、任何世代、任何学派。的确,巴赫的音乐比巴赫本人更伟大」。
这一论断似乎在过去一个世纪《哥德堡变奏曲》的认受历程中得到了充分证实。克里斯托夫.乌尔夫指出,尽管缺乏实际公演的记录,但第一版早已「广泛流传」,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才有相关记录。然而,自从波兰大键琴家旺达.兰多夫斯卡在1930年代初首次录制这部作品以来,《哥德堡变奏曲》经历了令人惊讶的多种变化,成为「变奏中的变奏」。1955年,22岁的格伦.古尔德的首次录音,本身就书写了音乐史,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确立了这部作品的广泛流行,也确认了其作为「古典音乐」典范的地位。
奥拉夫逊观察到「令作品成为我们自己的,是《哥德堡变奏曲》持久而独特的挑战」,「借用宾.庄逊形容莎士比亚的话,对这一部『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永恆』的作品,我们演奏者必须以某种方式感觉自己参与了它的创作,已经以某种方式重新诠释了它,使它适应我们的同代人」。这位钢琴家又将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比作「一棵宏伟的橡树,同样壮丽,但在某种程度上有机、生动,乐曲形式既会反应又能再生,叶片不断展开,通过某种形而上的、穿越时间的光合作用,为其爱好者产生音乐氧气」。
巴赫的讣闻由儿子卡尔.埃曼纽尔与仝人撰写,试图指出他父亲这位一家之长的天才特质,而其中一句话几乎可以作为《哥德堡变奏曲》的总结:「他只需听到任何主题,几乎在同一瞬间,就能意识到艺术处理中几乎所有的复杂精妙」。
这一说法让人想起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他能够在未雕刻的大理石块中感知到雕像成形后的样子。然而,与雕塑家专注于材料中隐藏的理想形态不同,巴赫将他的主题视为搭建一系列30个完全不同视角的、无尽迷人的架构。
巴赫构思的复杂性和一致性,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都是显而易见的。以《哥德堡变奏曲》精心打造的对称和数字象徵主义来说,咏嘆调,即变奏曲的基础,由32个小节组成,所涉及的30个变奏曲被首次完整呈现及其结尾再现的咏嘆调所包围,共计32个「段落」。咏嘆调中32个小节又被对称地细分,每一半包含16小节,并且重复一次。如何将每个变奏曲与这种重复结构保持一致,是奥拉夫逊诠释中「值得讨论」的众多因素之一。
巴赫在《哥德堡变奏曲》的咏嘆调中使用了三拍子的旋律,根据他的音乐符号系统,这被视为「完美的节奏」(tempus perfectum),因为基督教神学中将「三」与「圣三一」相联繫。根据乌尔夫的说法,这首咏嘆调在1741年之前就已经存在,巴赫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莱娜手稿中有咏嘆调的副本;而韩德尔在1733年出版的一套变奏曲可能成为了巴赫构思一个以低音为主题的宏伟变奏结构的灵感来源。
咏嘆调被归类为萨拉班德舞曲,这是一种威严的三拍子舞曲,源自西班牙,并且早已成为慢板宫廷舞曲。巴赫喜欢将萨拉班德舞曲用于特别沉重的音乐反思,就像他为大提琴独奏创作的组曲中相应乐章一样。
随着这首咏嘆调开展,巴赫将G大调和E小调巧妙地并置,使得从一开始主题就包含了一个小规模的「陈述—离开—返回」之旅,并在回到G 大调时隐含着一种「回归家园」的感觉。这预示了聆听整个宏伟作品时,当在30个变奏之后重新呈现咏嘆调时的经历。在这个更大的框框中,变奏16在设计中成为中途点,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并以法国风格的「序曲」形式呈现。
《哥德堡变奏曲》中究竟是什么成为变奏了?咏嘆调的宁静旋律虽然有错综复杂的装饰音点缀,但变奏的焦点并不在旋律本身,而是受到不断重复的低音声部和其所追踪的和声进程所引导。这30个变奏包含了三种不同类型,巴赫予每种类型呈现出十个变奏,并且每隔三个变奏就重新开始一次模式。第一种类型(第1、4、7号变奏等)涵盖对不同风格的广泛探索—发明曲、帕塞皮埃、吉格等等。每组三个变奏中的第二种类型则转向更明显的炫技展示。而第三种类型将主题视为双声部的卡农,通过逐渐扩大的音程将声部分开,从第3号变奏的同度卡农到第27号变奏的九度卡农。
然而,巴赫的做法并不仅仅是抽象的,每个变奏都赋予了其独特的速度、节奏特徵、情绪和装饰类型。《哥德堡变奏曲》在其庞大结构的一致手法下呈现了戏剧化的对比,一种解放的喜悦与最深沉的精神痛苦共存(例如在小调的慢板第25号变奏中,旺达.兰多夫斯卡称之为「黑色珍珠」变奏,这一説法自此流传后世)。最后一个第30号变奏,不是10度的卡农,而是「quodlibet」,这是拉丁文,意指「喜欢放什么就放什么」,指的是无拘无束地把任何材料都混在一起,成为「音乐杂锦汤」,利用对位法的严谨艺术将一系列来自民间或流行音乐的熟悉曲调编织在一起。
在这段旅程结束时,咏嘆调再现,巴赫传达了一种失乐园重现的感觉,这个目的地,既让人感到熟悉,又与其最初纯真状态相距有若千光年。福克尔关于《哥德堡变奏曲》的其中一个説法説得无懈可击,就是:即使盖沙令伯爵大手笔地愿意支付,「再多付上一千倍,仍然无法足以和作品的艺术价值相比」。
英文乐曲介绍由汤马士.梅提供
翻译由格致语言顾问有限公司提供
门票由4月30日起在各城市售票网售票处、自助售票机、网上、流动购票应用程式及电话购票热线发售。
(开售首天每人每次限购 20 张门票,翌日起每人每次限购最多 40 张门票。)
年满60岁的长者、残疾人士及看护人、全日制学生及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可享半价优惠(全日制学生及综援受惠人士优惠先到先得,额满即止)。
「音乐盛会」套票优惠
同时购买「维京格.奥拉夫逊钢琴演奏会」、「陈锐小提琴演奏会」及「巴塞尔室乐团」不同节目的正价门票,可获以下优惠:
2 场 9 折;全部 3 场 85 折。
「音乐盛会」集体购票优惠
每次购买「维京格.奥拉夫逊钢琴演奏会」、「陈锐小提琴演奏会」及「巴塞尔室乐团」的正价门票,可获以下优惠:
4 至 9 张 9 折;10 至 19 张 85 折;20 张或以上 8 折。
上述购票优惠只可享用其一。
节目查询:2268 7321
票务查询及客户服务:3166 1100
电话购票:3166 1288
网上购票:www.urbtix.hk
流动购票应用程式:URBTIX
《哥德堡变奏曲》的当代诠释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是十八世纪键盘音乐的典范,是次讲座将剖析这部经典的结构及独特之处,并介绍音乐会主角——钢琴家维京格.奥拉夫逊的诠䆁和观点。此外,我们将通过着名演奏家的录音片段,比较不同的演绎风格,藉此感受《哥德堡变奏曲》的魅力与深度。
日期:2024年6月11日(二)
时间︰下午6时45分
地点:香港文化中心演艺大楼四楼大堂
讲者:赖建群(音乐教育工作者)
粤语主讲。讲座长约1小时。
免费入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