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ontent Display
Web Content Display
Web Content Display
主辦: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籌劃: 藝術推廣辦事處
支持機構: 起動九龍東辦事處
已命名為「InPARK」(工業公園)的駿業街遊樂場,建於1973年,總面積約8,480平方米,主要服務當時觀塘工業區的工人。隨著該區轉型為商貿區,駿業街遊樂場進行了改善工程,以配合社區需要。
駿業街遊樂場第一期改善工程於2014年9月完成。工程將部分駿業街遊樂場由一個封閉的休憩空間轉為一個綠化的露天展覽園地,展示如何將工業文化元素與城市設計結合以改善公共空間,容納以「創造精神」為題的展品,並於這一小片公共空間展現具創意的改裝再用和設計。 第二期改善工程將駿業街遊樂場餘下部分改建為以工業文化為主題的公園,提供中央草坪及景觀設施、休憩區和供表演及展覽的多用途場地等設施。
「駿業街遊樂場公共藝術計劃」於2016年9月展開,向本地藝術家及團隊公開徵集藝術作品提案,為「InPARK」添置公共藝術作品。七組以工業文化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已完成裝置,突顯和讚揚昔日的觀塘工業文化。
Web Content Display
展覽亮點
Web Content Display







工業主題:製衣及成衣
藝術家團隊:譚若蘭、曾敏富、何秀齡、袁瀅芯及梁雪花
作品名稱:花樣年華
創作物料:不鏽鋼
這部外觀古舊的衣車令人聯想起昔日靠車衣縫紉幫補家計的婦女。在七十年代,不少車衣女工都是年輕和敬業樂業。作品「花樣年華」除了表達對投放著寶貴青春的女工們一份謝意,亦表揚她們對社經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使香港製衣業得以蓬勃發展。
我們曾訪問昔日在觀塘工作的女工,從傾談中了解她們的日常工作點滴。作品將女工圖像和各種製衣工序融入喱士圖案,讓工廠辛勞工作的場面,以及多勞多得的拼搏精神呈現在這部巨型衣車上。這些能勾起市民回憶的圖像,於晚間透過燈光,如同電影菲林般投放出故事情節,交織著六十、七十年代的女工故事。
這部仿似在草坪上縫紉中的衣車,縫合社區與製衣文化,恰好連結了舊工業區與新規劃建設的地區。藉著融匯新舊文化,連繫著居民對觀塘的深厚感情,也勾起大眾對香港製衣業昔日繁榮時期的各種懷緬。
工業主題:製衣及成衣
工業主題:紡織
藝術家團隊:曾雪明、張天藍及吳兆昌
(EXP+)
作品名稱:織織綠織織
創作物料:鍍鋅鋼及聚丙烯繩
當走進「織織綠織織」,大家可以認識黃金時期觀塘紡織業的紡、織、染、印四個重點範疇。作品用線的排列凝結了「紡」和「織」的一瞬間。當陽光穿透作品,就把影子圖案「染」和「印」在你我的衣襟和小徑上,成為簡單而互動的空間。織線用了可再造物料製造,織出具標誌性的「綠」布,寓意行業向綠色產業邁進的新動力。
工業主題:玩具
藝術家:羅發禮
(James
Law
Cybertecture)
作品名稱:大鐵人
創作物料:玻璃纖維
香港舊工業均設於多層工廠大廈內,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工業景象。八十年代以來香港工業逐漸式微,工業區並沒有很大的發展。我們的提案是以玩具作主題,用一個熟悉的大鐵皮玩具機械人去勾起公眾對香港輝煌玩具歷史回憶。大鐵人高2.5米,以玻璃纖維製成並作户外保護處理。大鐵人有部分像藏身泥土,樂於與人們共渡快樂時光。市民能靠大鐵人作閱讀、休息、談天說地。藝術品安置在土地上,讓市民在享用公共空間之餘,亦能與藝術展品互動。
工業主題:塑膠
藝術家團隊:劉美寶及甄展榮
(20180104)
作品名稱:沉球
創作物料:玻璃纖維及鍍鋅鋼
在七十、八十年代,一個西瓜波足以帶給一眾小朋友「共同」享受歡樂,當中展現了香港社區和鄰里間的連繫,從連繫衍生出接觸、溝通及互動,鄰里間互助互勉,互相關懷的情懷從此建立。
透過「沉球」為社區尋回這一種關係及回憶,以改變西瓜波物料及形狀讓市民以坐、臥、倚靠的形式使用;而凹陷及埋藏的形態,代表着我們對過去的遺忘。有別於一般公共空間並排而坐的座位,「沉球」的設計和擺放,可以讓坐下來的人「面對面」,同時聚合圍在一起,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展現「共同」的概念,讓市民在這個發展中的社區中有一個休憩,放鬆思緒的地方。
工業主題:電子
藝術家團隊:吳兆昌、張天藍及曾雪明
(EXP+)
作品名稱:短訊
創作物料:LED開關掣及鋼
「短訊」藉著簡單的電子開關掣,重新演繹人與電子產品的關係。只需要輕輕一按,便能一點一點地點亮觀塘地圖,讓大家可以在「觀塘」之上,利用電子按鈕創作出文字和圖案組成的短訊,演繹出各自的意義。
工業主題:印刷
藝術家團隊:梁依珩、關愷璘、關鎮陞及黃君諾
作品名稱:列印觀塘
創作物料:毛掃、金屬及膠
六十、七十年代,香港出口的產品需要大量包裝印刷品,促使印刷業日益增長。在八十年代,觀塘已成為印刷廠的集中地。
這個裝置形如一部巨型打印機般矗立公園內,向區內印刷業的不菲成就致敬。裝置內滿佈代表柯式印刷的四色圓點,遠看可見色點構成觀塘二字,巧妙地參照打印機的原理重新「列印」出歷史的痕跡。
工業主題:鐘錶
藝術家團隊:張瀚謙、王震傑及陳家俊
(XCEED)
作品名稱:共振之靈-五
創作物料:鋼、玻璃及機械
古時人們較看重時間。處於村落高山上的寺廟往往設有大鐘,每天定時敲響提醒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鐘的響聲給村民最好的提示,甚麼時候下田工作,吃午飯,作息有序。這種共時的經驗也將每個個體連接成為一個統一的社會。但現今似乎失去了同步性,現時人們生活節奏急促,時間的觀念和意義非常模糊。
「如果你想找到宇宙的秘密,試從能量、頻率和振動的角度來思考。」-尼古拉
‧
特斯拉
在過往的共振之靈系列中,作品通過聲音頻率和動力學運動的共振,與觀眾的感官體驗共步。這次作品的表演希望加強社群之間的連接,讓他們珍惜時間的一刻。聲樂部分是參照古代人們對聲音治癒的研究;而組合以特定的頻率產生共鳴,讓人們將意識融入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