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本署负责管理七所大型博物馆,分别是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海防博物馆、香港科学馆、香港太空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和孙中山纪念馆。这些博物馆专门购藏、复修、研究、展出和处理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以供研究、教育和欣赏之用。

本署亦负责管理香港电影资料馆、艺术推广办事处、香港文物探知馆、屏山邓族文物馆暨文物径访客中心,以及七所规模较小的博物馆,即茶具文物馆、李郑屋汉墓博物馆、罗屋民俗馆、上窑民俗文物馆、三栋屋博物馆、香港铁路博物馆和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
图片
香港铁路博物馆展出的51号柴油电动机车。
博物馆委员会

当局在二零零四年十一月成立博物馆委员会,负责就公共博物馆服务事宜,向民政事务局局长提供意见。委员会由民政事务局局长委任的22名非官方委员组成,下设两个小组委员会,分别为博物馆服务管治小组委员会及博物馆服务发展策略小组委员会。委员会于二零零七年五月向政府提交了建议报告,当中载列公共博物馆设施和服务的长远发展计划。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涵盖下列范畴:(a)公共博物馆服务发展策略、(b)提升服务表现及入场率、(c)民间参与和伙伴关系、(d)公共博物馆经费、(e)公共博物馆的管治模式,以及(f)公共博物馆员工的发展。政府原则上接纳委员会的建议,并正拟定施行方案,落实建议。

香港艺术馆

香港艺术馆经常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展览,展出本港及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务求让本港居民和访港旅客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年内,艺术馆举办了12个展览,当中包括专题展览和常设展览各六个。为庆祝香港特区成立十周年,艺术馆隆重举办三个大型专题展览:「世纪先驱-林风眠艺术展」、「国之重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世界文明瑰宝:大英博物馆藏珍展」,分别展出享誉国际的画坛大师林风眠的现代国画、中国古代书画瑰宝,以及世界古今文明珍品。其他专题展览还包括「不中不英-香港艺术展」和「香港制造-当代艺术展」。在这两个展览中,本地艺术家各自以不同的艺术手法,演绎在香港的生活体验,尽显香港当代艺术的特色。
图片
香港艺术馆举行「世界文明瑰宝:大英博物馆藏珍展」,展出270件大英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让参观人士有机会穿越历史长河,了解人类文明的古今面貌。
为了加强艺术教育,艺术馆在年内举办各种各样的教育及推广活动,包括讲座、电影节目、导赏团、艺术工作坊和示范、以教师为对象的讲座、教育角和网上资源等。大型活动包括「国之重宝」国际学术讲座系列,全新的户外雕塑流动导赏,以及连串特别为庆祝香港艺术馆成立四十五周年而举办的活动。年内,艺术馆共吸引621 682人次参观。
 
位于香港公园内的茶具文物馆是香港艺术馆的分馆,专门展出中国茶具文物和负责推广茶艺文化。
图片
「陶瓷茶具创作二零零七」展览旨在推广本港的陶瓷艺术和饮茶文化。
年内,茶具文物馆举办了三个专题展览。「陶瓷茶具创作二零零七」展出本地陶艺家精心创制的茶具。「日本茶道用具展」展出明治时代(一八六八至一九一二年)至二十一世纪日本茶道使用的茶具。「茗趣源流: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则展出逾110件唐代
(六一八至九零七年)至二十世纪中国本土及外销的陶瓷茶具精品。年内,茶具文物馆的参观人次达182 241。

香港历史博物馆

香港历史博物馆致力搜集、保存和展出与本港和华南地区历史息息相关的文物。博物馆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以及培养市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为使命。通过建立丰富的馆藏,对不同项目进行研究,把博物馆的资料数码化,以及与中国和海外机构进行交流,香港历史博物馆充分发挥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社会功能。

除了举办「香港故事」常设展览外,香港历史博物馆还与本港和内地其他文博单位和商业机构合办各种不同的专题展览。年内举办的两项大型展览,即「中国考古新发现」和「从钱庄到现代银行-沪港银行业发展」,不但扩阔了普罗大众的文化视野,也促进了香港与海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博物馆又继续与政府部门和非牟利机构合作,安排了多个展览,当中包括「香江文教发展五十年」、「旅业50载 共创新里程」、「商贸世代:香港贸易四十年」、「古建游学-香港历史建筑探究学习比赛」作品展览、「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邮票展览」、「家谱及家庭历史展览」、「皇仁书院·香港·
中国-145年的历史与回忆」等。通过这些展览活动,观众能认识香港不同时期的生活特色和丰富的本地历史与文化风貌。
图片
「中国考古新发现」展览于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访客正在仔细欣赏展出的西汉银缕玉衣。
为提高市民对本地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兴趣,历史博物馆也举办各式各样的教育和推广活动,包括讲座、工作坊、示范、为教师而设的训练课程、导赏团、实地考察备受公众关注的历史遗址等。为配合「从钱庄到现代银行-沪港银行业发展」的举行,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研讨会和校际问答比赛。年内重要的活动还包括由历史博物馆与岭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香港历史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与香港中文大学合办的「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
图片
行政长官曾荫权正在参观「从钱庄到现代银行沪港银行业发展」展览。这个展览展示上海和香港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两地长久以来的商贸合作历史。
年内,博物馆的参观人次达618 976。

孙中山纪念馆是香港历史博物馆辖下的分馆,前身为古宅甘棠第。在馆内举行的以孙中山生平事迹为题的展览,年内共吸引135 650人次参观。

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位于鲗鱼涌公园,在二零零七年九月启用。设立这座展览馆的目的,是为了把历史悠久的葛量洪号灭火轮保存下来,并增进市民对本港过去海上救援行动历史的认识。这个展览馆在开放后的首六个月内,便吸引了191 653人次参观。
图片
在海上救援历史中担当重要角色近半世纪的葛量洪号灭火轮,经修复后成为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
香港历史博物馆辖下还有两所规模较小的分馆,分别是位于深水埗的李郑屋汉墓博物馆和柴湾的罗屋民俗馆。年内,这两所分馆分别吸引了40 351和20 923人次参观。

香港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是历史博物馆辖下的分馆,由筲箕湾的旧鲤鱼门炮台改建而成,占地约34 000平方米。馆内的常设展览「香港海防六百年」阐述本港自明、清两代、英治时期、日军侵港至回归后的海防历史。参观者更可仔细观赏堡垒和古迹径上的各项军事遗迹,包括炮台、鱼雷发射站、沟堡、弹药库等。

年内,海防博物馆举办了两个专题展览,分别为「福建船政: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和「白山黑水的战士-清代八旗文物展」。博物馆也举办各类教育活动,包括讲座、亲子工作坊、表演示范、步操表演,以及军事遗址实地考察等。年内,博物馆吸引了152 024人次参观。
图片
香港海防博物馆举行「白山黑水的战士清代八旗文物展」,图为当中展出的棉甲冑和旗帜。
香港科学馆

香港科学馆的使命,是促进公众对科技的兴趣,并发展成为一所具国际水平的科学中心。科学馆也致力建立与科技有关的丰富馆藏,以供市民作研究、教育和欣赏之用。

为庆祝香港特区成立十周年,科学馆举办了大型专题展览:「飞龙在天-中国恐龙与古生物展」,展出约200件在中国出土的恐龙及其他远古动植物珍贵化石。展览吸引参观者逾284 000人次。年内,科学馆还举办了其他专题展览,包括「地球行星任务」,通过外星人的眼睛,带领观众审视人体各个系统的运作;「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科技」展览则专门探讨环境问题,并介绍能减少汽车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最新科技发展;「野外生态摄影年展」则综合展现了艺术视野、专业摄影技巧,以及各种动物在不同生活环境的美态。

由香港城市大学赞助的全新展品「虚拟情境艺术治疗」,介绍一种应用虚拟现实互动媒体技术于艺术治疗的崭新疗法。二零零七年九月新推出的「镜子世界」常设展览,展示镜子各种有趣的反射特性。二零零八年三月启用的「职业安全健康展览廊」新展厅则旨在利用「扩增实境」的尖端科技,加深市民对职业安全健康的认识。

科学馆的「科讯廊」,以展览形式,向市民介绍本地大学的学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突破和成就;今年内共展示三个主题:《从配子到成人:生殖、发育与成长的奥秘》、《人工耳蜗-让弱听人士走进有声世界》及《掌纹辨识系统》。

科学馆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和香港中华科学与社会协进会共同举办了「2007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多位内地和香港的著名科学家应邀担任讲者。科学馆又与英国文化协会和教育局合办「2007活的科学」活动,由裘槎基金会提供赞助,为学校团体和科学馆访客安排了展览,以及一连串讲座、工作坊、科学话剧表演等节目。
图片
在「活的科学」活动中,学生以互动展品进行实验,从中领悟科学道理。
年内,科学馆与各学术机构和教育团体合办了多项科普活动,向市民推广科学,当中包括「趣味科学比赛」、「联校机械奥运会」、「香港学生科学比赛」和「第四十届香港联校科学展览」。由科学馆和三十多个政府部门合办的「科学为民」服务巡礼,在「2007年公务员优质服务奖励计划」中夺得部门合作奖季军。

年内,科学馆共吸引1 184 335人次参观。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致力在本港推广天文和太空科学知识,馆内设有两个展览厅和何鸿燊天象厅。展览厅内共有59组展品,大部分可让访客亲自操作,寓学习于娱乐。在天象厅内直径23米的半球形银幕下,观众可享受全天域电影震撼而逼真的视觉效果。
图片
「天文快乐时光」每月在太空馆天台举行,让市民暂时忘却俗务,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中找到慰藉。
为配合中国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太空馆举办了名为「奔向月球」的短期展览,介绍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探月工程。太空馆网站(http://hk.space.museum)载有大量关于观星和基本天文学的有用资料和教材,一直深受欢迎,并获得2007年优秀网站奖。
 
太空馆通过网站发放「2008电子天文月历」,并出版了《中国古星图》增强版。二零零六年六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便选择了《中国古星图》的初版作为纪念品,送赠给来港访问的国际知名物理学家霍金教授。年内,太空馆推出了三个天象节目、五部全天域电影和四套学校节目,共吸引380 670名观众。此外,太空馆也举行了177项推广活动,共有18 757名市民参加。太空馆年内所举办的12个短期专题展览,连同天文展览厅和太空科学展览厅,总计参观人次达382 554。
图片
在全天域电影《南美巨龙》放映期间,太空馆草坪上展出样子凶猛的充气暴龙。
香港文化博物馆

香港文化博物馆是举办有关历史、艺术、文化等展览的综合性博物馆,致力通过多元化和活泼有趣的互动展览及节目,让参观者在欣赏文物之余还可参与轻松的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为庆祝香港特区成立十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合办「三星闪烁 金沙流采-神秘的古蜀文明」专题展览,展出超过120件珍贵的考古文物,重现三千年前蜀地的灿烂文明。年内举行的其他专题展览包括「相里·镜外」,通过展出一百多部摄影机和本地摄影家的作品,介绍摄影科技和本地摄影艺术的发展史。「潮-香港时装设计」是「香港设计系列」的第五项展览,展出九位本港杰出设计师的作品,尽展本地时装设计的创作力。「超越二度空间-2007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则是一项结合了比赛、展览和研讨会的大型节目,旨在促进国际间的交流。这项节目吸引了737位来自46个国家/地区的设计师参加,博物馆从2 252份参赛作品中选出152位设计师的299项作品展出。文化博物馆亦举办了一个名为「歌潮·汐韵-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发展」的展览,介绍过去数十年粤语流行曲的发展。
图片
在配合香港文化博物馆「潮香港时装设计」展览而举行的时装汇演中,设计师展示最新的时装潮流。
图片
「歌潮·汐韵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发展」展览回顾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粤语流行曲发展历程,阐述其与社会变迁、传媒推动和香港音乐工业发展等的互动关系,广受大众欢迎。
年内,博物馆举办了形形色色的教育及推广活动,例如讲座、实地考察、表演、工作坊和比赛等。除了「博物馆小先锋」与「文化新人类」两项以年青观众为对象的计划外,博物馆亦在二零零七年举行「共融计划-从博物馆的天空出发」、「博物馆长者学堂」、「博物馆家长会」等全新活动,让各界人士都享有参与文化活动和接触艺术的同等机会。为使市民可从更多不同途径欣赏馆藏,博物馆在港铁中环站举行一连串的「跨出博物馆」展览。二零零八年春季,博物馆亦推出崭新的「1+1文化伴侣节目」,包含文化导赏团、创意工作坊、富启发性的讲座等,为夫妇、情侣带来文化艺术新体验。
图片
一、二、三,笑!博物馆长者学堂与康龄社区大学的300名毕业生在香港文化博物馆摆好姿势拍集体照。
图片
「360°爱」讲座是香港文化博物馆「1+1文化伴侣节目」的活动之一,夫妇、情侣一边品茶,一边探讨幸福甜蜜关系的秘诀。
年内,文化博物馆共吸引474 393人次参观。文化博物馆辖下还有三所分馆,分别是三栋屋博物馆、香港铁路博物馆和上窑民俗文物馆。年内,三所分馆分别有181 048、275 676和53 881人次参观。

香港电影资料馆

香港电影资料馆的主要功能在于搜集和保存香港电影和相关物品,并把资料编目和存档。馆内的主要设施包括一个电影院、一个展览厅、一个资源中心和四个可调节温度的储存库。资料馆目前搜集了分别超过7 500部影片及840 000项相关物品,主要由市民及电影公司捐赠或寄存于馆内。年内,该馆主要征集了逾700部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来自海外戏院的3 000项相关物品,以及天映娱乐有限公司的224部邵氏电影。

资料馆继续致力研究香港电影,并进行「口述历史计划」,访问了多名资深电影人。资料馆年内出版的刊物包括《风花雪月李翰祥》、《香港影片大全-第六卷(1965-1969)》、《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四-王天林》,而举行的大型展览则包括「电影海报集体回忆」和「光之幻-佩慈·约克与星同行四十载」。年内,资料馆吸引了163 371人次参观。
图片
在「李翰祥和他的演员」讲座中,(左起)狄龙、主持罗卡、胡锦和李殿朗一起回忆与这位著名导演合作的点滴。李殿朗并忆述其父率直洒脱的性格,让观众认识李导演鲜为人知的一面。
图片
王天林的儿子王晶导演(左)与著名电视暨电台主持人刘天赐(右)一起缅怀王天林(中)多彩多姿的往事。
图片
香港电影资料馆举行「电影海报集体回忆」展览,展出不少珍贵的原装电影海报。
艺术推广办事处
 
艺术推广办事处的宗旨,是通过举办多元化的公众和社区艺术活动,推广本港的视觉艺术,并致力与不同伙伴合作推行各项计划,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视觉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参与兴趣。办事处在二零零七年五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展览厅举行「公众艺术计划1999-2006」展览,介绍该计划自一九九九年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办事处举办的大型社区艺术计划「艺游邻里计划III」,已在二零零七年四月圆满结束。办事处也在多个场地举办了五个巡回展览,展出两个入选艺术单位的作品。「艺游邻里计划IV」在二零零七年五月推出,而新一轮展览将于来年在多个地区举行,展出五位艺术家和三个艺团的佳作。此外,为迎接二零零八年在北京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办事处与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在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合办了2008奥运前奏:「运动及艺术」比赛。
图片
「艺游邻里计划IV」为艺术家提供崭新的展览场地,让他们把最新作品带进社群,令艺术与日常生活更紧密联系起来。
艺术推广办事处亦负责管理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中心设有九个艺术工作室、一个演讲厅、一个展览厅和一个多用途活动室。中心重点提供视觉艺术的培训和推广视觉艺术,并出租设施予艺术工作者使用。年内,中心续办第六届艺术专修课程,为有志接受系统性专门训练的人士提供水墨画和中国书法这两类课程。为支持和推广香港艺术的发展,中心推出了一系列「艺术家留驻计划」,邀请在当届「香港艺术双年展」获奖的艺术家参与。此外,中心又与香港版画工作室合办「香港图像艺术节2007」,以推动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以及发扬当代版画艺术。这些节目于年内共吸引了584 813人次参观。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