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

本署負責管理七所大型博物館,即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孫中山紀念館及香港海防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負責收藏、修復、研究、展出和詮釋香港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署亦負責管理香港電影資料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及「油街實現」藝術空間、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以及七所規模較小的博物館,即茶具文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在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本署轄下的博物館錄得逾670萬參觀人次,較上一年度的450萬人次大幅增加,相信歸因於二零一六年八月起五個收費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免費開放。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是這項措施首個全年實施的年度,參觀人次上升,足證實行這項措施成效卓著。

 

年內,本署公布公共博物館五年業務計劃(二零一七至二零二二年)。該業務計劃載列博物館的理想、使命和信念,以及為追求卓越而制訂的發展計劃。個別博物館和辦事處亦擬定了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計劃。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

 

二零一六年十月成立的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博諮會),設有三個常設的專責委員會(藝術、歷史及科學)。博諮會的成員包括專業人士、學者、博物館專家、收藏家、藝術推動者、企業家、市場推廣和公關專業人士,以及社區領袖,負責就建立形象及品牌、業務發展策略及提高公共博物館運作效率等事宜,向本署提供意見。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負責督導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工作,並就有關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本地學者、專家和社會賢達。第五屆委員會的任期於二零一七年一月一日開始。委員人數較以往有所增加,以便加入更多不同範疇的專家。委員會的職權範圍包括就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宜(包括研究、宣傳、弘揚、傳承及振興)提供意見。

香港博物館節2017

 

踏入第三屆的香港博物館節在二零一七年夏季舉行,以「漣」為主題,寓意博物館透過互相合作,把知識傳播開去,達致協同效應,有如漣漪的波紋向外擴展。今屆博物館節提供的節目超過90項,並邀得17個不屬本署管轄的本地博物館和粵港澳文化機構以博物館伙伴或支持機構形式共同參與。

 

今屆的亮點節目是「漣遊博物館」。參加者可在博物館節舉行期間免費乘坐穿梭巴士,到不同的博物館參觀。此外還有在王屋舉行的小型音樂會、包含電影放映和由館長及嘉賓主講映後談的電影「漣」乘系列,以及「跟館長去旅行」講座系列。

文博義工計劃

 

二零一七年六月成立的義工隊共有880名文博義工,率先為香港博物館節2017服務,隨後亦展開多元化的義工服務,支援本署博物館及辦事處的訪客服務、外展活動、教育活動、文物修復等。二零一七年,約500名義工參與約60項不同的義工活動,服務合共16 000小時。文博義工計劃獲社會福利署「義工運動」頒發義務工作嘉許狀(團體)金狀及一萬小時義工服務獎。二零一八年,計劃更為義工提供不同類型的培訓,例如外語、溝通技巧、攝影和魔術等。

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

 

「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旨在培育本地新一代博物館專才。見習員會派駐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和文物修復辦事處,接受為期兩年有關博物館管理或文物修復工作的在職培訓。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共有九個見習員名額。

與故宮博物院合作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本署與故宮博物院簽訂文化交流與合作意向書,進一步建立緊密的交流合作關係。未來五年,雙方會按照計劃繼續每年在港舉辦故宮專題文物展覽。此外並會推出「穿越紫禁城」教育活動系列,透過多元化的活動,從多個角度介紹紫禁城的古代宮殿建築、藏品、歷史文物和掌故。

香港藝術館

 

年內,位於尖沙咀的香港藝術館仍在進行修繕工程,毗連的梳士巴利花園則自二零一七年十二月起舉行「城長.成長」展覽。二零一七年十月,藝術館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舉行「竹都好有趣——藝術館在這裡」展覽,向外地觀眾介紹其館藏。此外,藝術館與中國美術館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合辦在北京舉行的「自我有乾坤——呂壽琨與早期水墨運動」展覽。展出水墨先驅呂壽琨的水墨畫共51幅,均為香港藝術館及中大文物館的珍藏。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藝術館與故宮博物院合辦「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於二零一七年六月至十月期間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養心殿超過200組極具代表性的展品。養心殿不僅是清代皇帝的寢宮,也是滿清的政治核心。展覽以多媒體器材展陳場景原狀,將養心殿在清朝政治、歷史及文化的重要意義一一重現。二零一七年三月至十二月期間,藝術館舉辦「城市藝裳計劃:藝滿階梯」,選取藏品上的花卉圖樣作設計,裝飾不同地區共20條階梯。圖樣設計四時不同,以保持新鮮感。為配合這項計劃,藝術館與創不同協作和香港展能藝術會合辦教育活動及藝術家工作坊,並為傷健人士舉辦導賞團。二零一七年夏季,藝術館聯同香港藝術館之友,邀請協青社嘻哈學校為藝術伙伴,為中小學生籌辦「夏日藝術活動2017——塗出Teen梯」。這個密集式工作坊為期兩周,並加插博物館參觀活動,參加者可透過活動,探索街頭繪畫及插畫藝術這兩種另類的藝術表達方式。學員製作的街頭繪畫及動畫亦在「城市藝裳計劃:藝滿階梯」的階梯展現。
年內賽馬會「藝術館出動!」教育外展計劃(第三期)的專車繼續駛進學校及社區。這間流動藝術館設有互動遊戲,提供不同類型的藝術家工作坊,利用館藏推廣藝術欣賞。此計劃的先導計劃贏得二零一七年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的隊伍獎(一般公共服務)銀獎。流動藝術館自二零一五年開展以來,已探訪逾200間學校,服務逾11萬名學生及市民。另外,「與藝術家同接觸:校本藝術賞創先導計劃」的外展計劃已踏入另一階段,繼續介紹本地藝術家的成就。這項外展計劃現正製作教材套供學校借用,內容包含藝術家示範錄像,亦有持續更新現有的藝術家教材套。
年內,藝術館繼續與香港藝術歷史研究會合作,展開「一九六零年代前香港西方媒介創作概論(第二期)」研究項目。藝術館亦已加強香港藝術研究平台的功能,加入其他博物館、學術機構及研究機構相關研究資源的網站連結。個別藝術家捐出的珍貴文獻經過數碼化處理,現已上載平台。

 

藝術館可望於二零一九年年底重新開放。

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藏品包括已故羅桂祥博士所捐贈的茶具和相關文物,以及由羅桂祥基金捐贈珍貴的中國陶瓷和印章。茶具文物館自一九八六年起舉辦「陶瓷茶具創作比賽」,而第十一屆比賽於二零一七年十二月開始徵集參賽作品。評審工作於二零一八年六月舉行,同年十二月舉行相關展覽。

 

由二零一七年十二月起,茶具文物館在香港國際機場36號登機閘口舉行「摶土造壺:香港陶瓷茶具創作1986-2016」展覽,檢視陶瓷茶具創作比賽的歷史,展示香港陶藝家的創意,回顧香港陶瓷藝術30年來的成就。年內茶具文物館還舉辦多項活動,向公眾介紹茶具及茶藝,入場人次約207 000。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期望通過探討人類歷史及香港獨特的故事,擴闊參觀者的視野。除了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外,歷史博物館還定期主辦各類專題展覽,亦與本港、內地和海外的文博機構合辦專題展覽。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歷史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合辦「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專題展覽。展覽在二零一七年七月至十月期間舉行,透過展出故宮博物院210組珍貴文物,介紹清宮萬壽盛典的各種禮儀,也顯示祝壽在中國文化中的重大意義,反映尊老敬老的傳統。
另一項為慶祝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而舉辦的專題展覽是「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展覽在二零一七年十一月至二零一八年三月舉行,由本署與國家文物局合辦,並獲陝西省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洛陽市文物局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攜手籌劃,展出來自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逾210組文物,包括玉器、絲織品、三彩胡人俑、金銀器、青銅器和大型壁畫等,展現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歷史文化價值。展覽亦加入多媒體及互動元素。
年內,歷史博物館亦舉辦了716項教育和推廣活動,包括講座系列、工作坊、座談會、實地考察、電影放映、比賽、戲劇教育,以及親子和外展活動等。

 

二零一七年八月,歷史博物館與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再度合辦「未來館長培訓班」。27名中學生接受培訓後,對博物館館長各方面的工作有更深入的認識。此外,博物館與香港科技大學、中大、香港浸會大學(浸大)、香港大學(港大)及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多所本地大學及專上院校緊密合作,年內合辦了四場公眾研討會和48場講座。

 

歷史博物館繼續與香港展能藝術會合辦「傷健共融計劃」,為有特殊需要社群(例如聽障、視障人士)提供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及模型製作工作坊。同時,「博物館共融計劃」亦為參觀展覽的聽障、視障及智障人士,特設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口述影像導賞服務、模型製作及觸摸工作坊。年內上述兩個計劃共舉行了八個工作坊,共有296人參加。
歷史博物館於年內亦繼續為長者、新來港定居人士、青少年和少數族裔推行「社區關懷計劃」,在社區中心舉辦故事劇場和模型製作工作坊等推廣活動。協作單位包括地區團體和非牟利機構。年內共有425名參加者受惠於這項計劃,增進了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認識,也更加了解自己與本地歷史文化的關係。
歷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約有149萬人次。除了香港海防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外,歷史博物館還負責管理三所規模較小的分館,分別是鰂魚涌公園內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及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年內,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約有74 430、39 620和17 360人次。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原址前身為擁有百年歷史的筲箕灣舊鯉魚門炮台。除了常設展覽「海防風雲六百年」外,年內博物館還舉辦了「出生入死——戰地記者」專題展覽,探討戰地記者在戰亂和衝突中擔當的角色,敘述本地記者報道各地戰爭的故事,讓參觀者感受戰爭的殘暴,認識戰爭對家庭、社會和國家造成的傷害。
海防博物館亦舉辦多姿多彩的公眾和特備節目來配合常設和專題展覽,包括工作坊、公眾講座及影片欣賞活動。二零一七年七月九日舉行的「同樂日」提供拍照、扭氣球、製作襟章和音樂會等饒富趣味的活動,並且安排在堡壘大堂和古蹟徑上演互動劇場。

 

海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約有153 820人次。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位於甘棠第之內,館內設有兩個常設展覽,介紹孫先生生平事蹟以及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年內,紀念館還舉辦「字裡行間——檔案中的孫中山」專題展覽。

 

除了講座、工作坊、影片欣賞和考察等一般公眾活動外,紀念館還在十一月十一日孫中山先生誕辰當日舉辦「同樂日」,活動包括速寫、角色扮演及孫中山史蹟徑導賞。年內,紀念館還推出導賞訓練計劃。

 

紀念館全年的參觀者約有92 070人次。

香港文化博物館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館與法國五月和羅浮宮博物館合辦「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在二零一七年四月至七月期間展出羅浮宮約135組藏品,呈現羅浮宮的建築、功能和展覽布局在800年間的變化。
文化博物館與港大饒宗頤學術館合辦「敦煌韻致——饒宗頤教授之敦煌學術藝術展」。展覽於二零一七年五月至九月舉行,展出饒教授有關敦煌文化藝術的著作和書畫,讓參觀者了解饒教授對敦煌學的重大貢獻,以及敦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至二零一八年三月,文化博物館與彼思動畫製作室合辦彼思動畫展覽。展品主要來自《怪獸大學》、《勇敢傳說之幻險森林》、《玩轉腦朋友》和《恐龍大時代》等過往五年創作的動畫。展覽透過精彩的動畫作品,闡釋彼思講述故事和製作動畫的技巧,並說明彼思動畫如何表達「友情」和「親情」這些具有普世價值的主題,讓世界各地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觀眾心生共鳴。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至二零一八年四月,文化博物館與香港設計師協會合辦第六屆「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今屆展覽徵集得2 052幅作品,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約200幅入圍作品安排在文化博物館展出。國際海報三年展不但表揚優秀作品,也促進了設計業的發展。
文化博物館的趙少昂藝術館於二零一八年二月起舉辦「瓷緣.畫意」展覽,突顯趙少昂與楊善深兩位嶺南畫派大師的深厚情誼。這次展出兩位大師的合作畫和繪瓷作品來自文化博物館館藏及私人珍藏。
年內文化博物館繼續與教育局、中大、浸大和香港藝術發展局合作,舉辦為期五個月的「藝術同行2017」計劃,為中學生及大專生提供一系列培訓課程,以增進藝術知識,提升推廣藝術的技巧。此外,文化博物館與教育局合辦與全方位學習和「其他學習經歷」有關的活動,讓師生在課堂以外吸取學習經驗,加深對歷史、文化和藝術的了解。
文化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超過114萬人次。博物館轄下還有香港鐵路博物館和上窰民俗文物館兩所分館,參觀者分別約有295 480和39 040人次。

香港科學館

 

香港科學館藉有趣的展品提供愉快的科學學習體驗,喚起參觀者對科學的好奇,並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二零一七年四月,科學館全新的常設展廳「兒童天地」啟用。展品的設計和製作均經過深入研究,並已詳細徵詢教育家和科學家的意見。展品包含大量互動元素,鼓勵兒童發揮想像力、發揮社交技巧,讓兒童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
為配合全新的「兒童天地」啟用,科學館在二零一七年四月至十二月舉辦短期展覽「Miffy之拯救海洋」,讓兒童透過互動展品及錄像節目認識海洋生物,更加留意海洋面對的威脅。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展覽融合歷史、文化與科學的精髓,展出六具已有1 800年到3 000年歷史的埃及木乃伊,以及約200組古埃及的珍貴文物。參觀者可借助先進的電腦掃描技術,從嶄新角度認識古埃及文化。另外科學館亦特地設計及製作多媒體節目和互動展品,進一步豐富參觀者的體驗。市民反應空前熱烈。二零一七年六月至十月展覽舉行期間,錄得破紀錄逾85萬參觀人次。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至二零一八年四月舉行的「科技前瞻——創新材料石墨烯」展覽,向觀眾介紹石墨烯這種重量極輕、導電性極高而且韌度極強的尖端材料。場內展出逾百件有趣的物品和互動展品,展示石墨烯推動二十一世紀科技變革的潛力。
二零一八年三月至九月舉行的「SOPHIE——IVE的太陽能車驅動未來」展覽,展出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師生在港研製的SOPHIE IV太陽能車。展覽透過影片、互動展品及實物部件,全面闡述太陽能車和車身設計如何應用不同的科技。
科學館繼續舉辦一年一度的青苗科學家研習活動,今年安排20名中學生及三名教師前往美國,參觀美國太空總署轄下噴氣推進實驗室及其他科研機構,行程還包括觀測日全食的活動。此外,科學館舉辦「2017邵逸夫獎得獎者」公眾論壇,得獎者應邀介紹本身的科研工作,並與參加者分享箇中的苦與樂。科學館與91個科學團體和政府單位合辦「2018香港科學節」,提供逾160項活動,其中「裘槎科學周」邀得新西蘭、澳洲和英國的頂尖科學團隊來港,為師生和公眾帶來一系列表演、工作坊和互動講座。

 

年內,參觀科學館的展覽以及參加相關教育及推廣活動的人數約202萬人次。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通過舉辦展覽、天象廳節目和推廣活動,向市民推廣天文知識。館內的何鴻燊天象廳定期播放全天域電影、立體球幕電影和天象節目。定期舉行的短期展覽則向觀眾介紹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最新發展。

 

為使市民更留意二零一八年的重大天文事件,太空館大堂舉行了專題展覽,介紹月全食、火星大衝及流星雨等陸續在二零一八年出現的主要天文現象。

 

二零一七年,太空館與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及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從141名獲得提名的中學生中選出30人,安排在七月至八月參觀北京的航天員訓練中心和酒泉的航天設施。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一年一度的「盲人觀星傷健營」在上水馬草壟營地舉行,吸引逾2 000人參加。傷健營節目包括攤位遊戲和天文觀測活動,讓參加者充分體驗觀星的樂趣,亦安排特別活動,讓視障、聽障、肢體傷殘、弱勢社群和少數族裔的人士參與。

 

二零一八年一月三十一日,太空館與八個合作伙伴在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九龍公園廣場及沙田公園結客場舉辦公眾觀測活動,讓市民欣賞月全食。活動共吸引約1 600人參加。

 

年內太空館的「星夜行」流動應用程式繼續廣受歡迎。程式自二零一四年推出以來錄得約179 000次下載。這個流動應用程式以所有對觀星有興趣的人士為目標用戶,程式包含中西星圖、星座故事雙語錄音資料、天文資訊和相關活動資料。

 

年內,太空館呈獻兩個天象節目、兩部立體球幕電影、兩部全天域電影和四個學校節目;何鴻燊天象廳的節目吸引了約432 400名觀眾入場。另外,太空館舉行了超過425場推廣活動,共約27 000人次參加。

藝術推廣辦事處

 

在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藝術推廣辦事處與不同伙伴合作,舉辦一系列社區及公共藝術推廣計劃,讓香港的文化生活更添姿彩,並鼓勵公眾欣賞藝術。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藝術推廣辦事處於二零一七年七月推出為期三年的公共藝術項目「城市藝裳計劃:樂坐其中」,在本署管理的公共空間創作20組戶外藝術座椅,為城市景觀注入活力。這些美感與實用兼備的公共藝術作品,由四組客席策展人協助20組本地藝術家、設計師及建築師設計,配合18區的環境和特色度身創作,現已設置在本署轄下20個場地,包括公園、海濱長廊、休憩用地及遊樂場等。藝術推廣辦事處亦舉辦了一系列地區配套活動,鼓勵區內居民欣賞和使用這些座椅。
「公共藝術計劃2015」委約了四組本地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創作公共藝術品,其中三組作品已分別設置在調景嶺公共圖書館、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藍田綜合大樓,向市民展示。

藝術推廣辦事處亦舉辦「駿業街遊樂場公共藝術計劃」,並已委約創作七組公共藝術作品,分別以不同工業為主題,於二零一八年設置在翻新後的駿業街遊樂場。

 

「邂逅!老房子」藝術計劃在二零一七年一月至七月期間舉行,反思如何使用老房子的空間。計劃選定孫中山紀念館、王屋村古屋、羅屋民俗館及三棟屋博物館這四幢具歷史價值的老房子,委約四位本地藝術家石家豪、林東鵬、黃麗貞和林嵐及他們的團隊分別為房子創作在地性的藝術品。

 

工業貿易大樓為第一座專設藝術品展覽空間的政府大樓。二零一七年二月至八月在大樓舉行「#藝術旅人展覽系列一:異國符號」展覽,展出兩位女藝術家鄭淑宜和馬琼珠的作品,探索大眾對異國風景的觀感。
二零一七年九月,「#藝術旅人展覽系列二:回憶探索」緊接以上展覽在同一地點舉行,展出兩位藝術家劉學成和陳的以探索文化和回憶為主題的作品。

 

本署從法國里昂的燈光節獲得靈感,與籌辦機構法國文化推廣辦公室合辦香港首個光影節「光.影.香港夜」,於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一連三晚在港九共16個地點為觀眾送上燈光藝術裝置、短片投影、藝術展覽及表演等光影交輝的節目。
「邂逅!山 川 人」公共藝術計劃於二零一八年三月推出,喚起市民對昔日一間位於荃灣川龍村村校的回憶。13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與村民合作,從川龍村古今的影像吸取靈感,以客家族群的特色和村民對學校的回憶為素材,與村民一同在村校和村內其他地方創作在地性的作品。藝術家梁志和、黃國才、陳思光、黎慧儀及李香蘭等參與這項計劃,帶領觀眾深入了解本地鄉村的文化歷史。
新媒體藝術採用擴增實境技術日趨普遍。有見及此,藝術推廣辦事處與恒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於二零一八年三月推出擴增實境公共藝術計劃,邀請八位本地及海外藝術家為恒生管理學院校園附近和其他地點創作虛擬空間,探索如何在公共空間應用擴增實境技術。公眾可利用流動裝置,透過指定應用程式欣賞藝術家的創作。

油街藝術空間(油街實現)

 

「油街實現」是本地年輕藝術家交流的開放平台,以致力在社區層面推廣藝術、鼓勵共同參與及創作藝術為宗旨。

 

在二零一七至一八年度,「油街實現」舉辦年度項目「還原 基本」展覽系列,在二零一八年三月至六月期間展出。三個展覽均從尋常生活中探索藝術,分別為「還原 基本——關尚智:宇宙飄流記」、「還原 基本——丹尼爾.克諾:藝術家的書」以及「還原 基本——電視撈飯」。「宇宙飄流記」以錄像和藝術裝置訴說香港人的探險故事;「藝術家的書」是丹尼爾.克諾為其世界巡迴藝術計劃而製作的第十二號作品;「電視撈飯」則把北角八間食肆變成街坊戲院,播放一系列影像作品。
此外,「油街實現」亦與不同社群和藝術家合辦多個社群參與項目。其中的「玩轉『油』樂場」與香港建築師學會合辦,獲香港建築中心支持,並贏得日本為表揚世界各地優秀設計作品而設的「優良設計獎2017」。本地建築師從「轉」的角度進行創作,表達對社會發展、城市建築以及與生活相關的議題的看法。其他項目包括與設計師合作的「XCHANGE:盛食當灶」,與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合辦的「建築兵法——『第十五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回應展」,還有陳麗雲的「遊閱書架」,托比亞斯.克萊恩的「揭視點」和嚴瑞芳的「看管時間的人」。
第六屆「藝遊鄰里計劃」壓軸展覽「遊園誌」於二零一七年五月至七月於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行,讓觀眾透過展覽認識香港歷史,思考如何構築具開放性和參與性的城市生活空間。於年內舉辦的「火花!」系列四個展覽,則把不同媒介及領域中極具創意的策展思維匯聚呈現。「溝通的溫度」探索數碼溝通方式對個人身分構建的影響;「幾時再見」利用以時間為基礎的藝術媒介,誘發觀眾思考如何構築故事;「只是看書」以視覺化和跨領域的方式呈現香港文學作品;「新遊社:文創導賞員@社區」則從設計和執行層面探索導賞活動的文化使命。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的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是開放的藝術空間,內有為專項藝術創作而設的工作室,以及為藝術學習、研究和交流而設的設施。近年中心為推動新媒體藝術舉行多項活動,包括由伍韶勁及其創作團隊策劃的藝術體驗旅程「秘密花園」,以及梁基爵結合光、影、聲帶來獨特的場域特定藝術體驗「籠裡的十八種風景」等。兩項活動均在二零一八年三月舉行,贏得外地訪客與本地觀眾讚賞。中心舉辦的活動還包括「#You #Me #OurSELFIES」、「藝術專修課程2017-18」、「medialogue」,以及定期舉行的藝術教育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非遺辦事處)透過全面進行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和傳承的工作,協助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零一七年八月,政府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代表作名錄),涵蓋20個項目*。代表作名錄為政府提供參考依據,就保護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在分配資源時訂立緩急先後次序。

 

二零一八年二月,位於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非遺中心)推出「口傳心授系列I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展覽,介紹20個已列入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配合定期舉辦的講座、工作坊、示範、表演及同樂日。非遺辦事處亦在全港各區舉辦展覽及活動以拓展觀眾,藉此提高公眾對非遺的關注和認識。非遺中心年內吸引了逾101 000名參觀者。
*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10個本地項目,即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均已自動納入代表作名錄。粵劇於二零零九年獲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10個已列入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為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誕、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教儀式傳統、食盆、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紮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以及戲棚搭建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