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音乐推广活动

Home>   音乐活动  >   社区音乐推广活动  >   民族音乐巡迴展览 – 爪哇甘美兰

民族音乐巡迴展览 – 爪哇甘美兰

文/影/图:刘长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系主任及教授)

 

  诚邀大家欣赏精华片段后,细读以下图文介绍,进一步认识爪哇甘美兰。

 

[图片1]

印尼地图

 

印尼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简称印尼) 位于东南亚,在印度、澳洲和新加坡南部之间,由1,700多个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岛屿所组成。印尼自1800年起成为荷兰殖民地,1945年宣布独立。虽然印尼主要以香料 (尤其是肉荳蔻、香草、肉桂、丁香和荳蔻)、木材、铜、锡、煤和野生动物而闻名,外界对其文化却不大认识。直到19世纪末,印尼于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内,首次有规模地向世界展示其文化。

 

[图片2]

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鸟瞰图

 

1889年世界博览会

当年世界博览会内展示了大量文物展品,同时亦安排爪哇音乐和舞蹈在模拟的印尼村庄内演出,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的观众,当中包括年轻法国作曲家德布西 (Claude Debussy)。甘美兰飘逸闪烁的音色,加上活泼迷人的舞蹈,深深吸引了德布西,使他久久未能忘怀。甘美兰独特的声音,更启发他在1903年创作著名钢琴作品《塔》(Pagodes)。

 

[图片3]

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爪哇村入口

 

 

[图片4]

爪哇舞蹈家在甘美兰伴奏下,于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的表演情景

 

本展览的愿景

究竟德布西在巴黎博览会听到了什么音乐?而这种音乐有何特别之处,足以深深吸引他?何谓甘美兰音乐?它的音乐结构是怎样组成的?本展览旨在带领读者进入印尼爪哇甘美兰的美妙世界,向大家介绍它的音乐、乐器、音乐结构和表演形式,从而认识其独特审美和文化意义。

 

[影片1]

《塔》(选段)

此曲是法国作曲家德布西所写的钢琴组曲《版画》内三首小品中的第一首,创作灵感来自爪哇甘美兰和于亚洲常见的塔式建筑。乐曲刻意模仿亚洲音乐的风格和音效,运用五度音、五声音阶及非三和弦的和声结构,音乐气氛庄严优雅,不禁令人联想到佛塔和寺院里处处都是钟和锣的鸣响。

 

 

 

[图片5]

爪哇岛地图

 

金匠的摇篮

爪哇岛位处印尼群岛中央,岛上有三大文化族群:

1. 爪哇族 (居于爪哇中部);

2. 马都拉斯族 (居于爪哇东部);

3. 巽他族 (居于爪哇西部)。

 

当中,爪哇族人数最多,他们曾因擅长制作青铜器而闻名于世,这亦是大部分爪哇乐器以青铜制成的原因。

 

[图片6]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展出的爪哇乐器

 

爪哇文化

早在印尼成为殖民地前,由于当地部分王国 (即「苏丹王国」) 与荷兰帝国关系密切,爪哇文化当时已得到重视而蓬勃发展。爪哇的传统与区内多种文化有历史渊源,糅合了经宫廷保存并传承下来的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的价值观。日惹和梭罗这两个前王国现今被视为爪哇艺术和文化的主要中心。就甘美兰音乐和舞蹈而言,其高雅精致与民间乡村粗犷的表演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在印尼语中,「alus」定义为「微妙、精致、高尚、文明」,是爪哇文化至高审美标准,在这尺度下,乡村文化难免被看作难登大雅之堂。

 

 

 

甘美兰是印尼本土的敲击合奏音乐,当中使用了大小、形状不一的青铜敲击乐器及一些木制乐器和弦乐器。每套甘美兰乐器只有一位工艺师,因此其特性、外观、颜色、音色和音律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与其他甘美兰乐器互换使用。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甘美兰在音色、乐器外观、音律和演奏风格方面都各有不同。本展览将重点介绍其中一个最受推崇的甘美兰流派 - 爪哇甘美兰。

 

[影片2]

爪哇甘美兰表演

此选段先由双排座锣 (bonang) 奏出简短引子,其后金属琴类乐器加入,演奏骨干旋律。吊锣音色深沉,划分旋律的不同乐句;鼓则负责厘订乐曲速度和气氛。

 

[影片3]

学习演奏甘美兰

青年人跟随年长大师学习演奏甘美兰。

 

 

 

  • 音乐以层递式建构,演奏速度平稳而适中;
  • 主要由不同音高的敲击乐器合奏;
  • 乐句不断重复;
  • 以拍子数目来决定乐曲採用的曲式;
  • 骨干旋律是整首乐曲的核心;
  • 演奏旋律时,可同时加花装饰;
  • 吊锣音色低沉,在特定位置出现,负责划分旋律的不同乐句;
  • 旋律中不时加入男声或女声合唱;
  • 每首乐曲都有引子 -「布卡」(buka)。

 

 

 

甘美兰乐器以下述三类青铜乐器为核心:

 

1. 吊锣

Arrow

吊锣体积大小不一,直径介乎19厘米 (7英吋) 至135厘米 (53英吋)。现今最常用的尺寸约为80厘米 (31英吋)。

 

[图片7]

中锣 (kempul)

 

2. 座锣

Arrow

体积比吊锣小,不同音高的座锣有序地摆放在木架上。

 

[图片8]

大座锣 (kenong)

 

 

[图片9]

双排座锣 (bonang)

 

3. 金属琴

Arrow

体积比吊锣小,不同音高的座锣有序地摆放在木架上。

 

[图片8]

大座锣 (kenong)

 

 

[图片9]

双排座锣 (bonang)

 

 

 

甘美兰音乐以层递式建构,乐器可按其音乐功能归类为以下四组:

 

1. 主旋律乐器 (balungan)

Arrow

负责奏出乐曲的骨干旋律,一拍一个音,节奏平稳。这组乐器包括:沙朗琴 (saron)、大沙朗琴 (demung)、史兰屯琴 (slenthem)、小沙朗琴 (peking) 等。

 

[图片12]

小沙朗琴 (peking,左)、沙朗琴 (saron,中)、大沙朗琴 (demung,右)

 

2. 加花乐器

Arrow

以快速且密集的音符润饰骨干旋律。这组乐器包括:双排座锣 (bonang)、耿德耳琴 (gender)、甘邦琴 (gambang,唯一的木制乐器)、赛隆潘琴 (celempung,弹拨乐器)、苏林笛 (suling,唯一的管乐器) 及二弦琴 (rebab,唯一的拉弦乐器)。

 

[图片13]

耿德耳琴 (gender)

 

 

[图片14]

甘邦琴 (gambang)

 

[图片15]

赛隆潘琴 (celempung)

 

 

[图片16]

苏林笛 (suling)

 

[图片17]

二弦琴 (rebab)

 

 

3. 分句乐器

Arrow

包括:大锣 (gong ageng)、中锣 (kempul)、大座锣 (kenong)、小座锣 (kempyang) 及单颗锣 (kethuk)。大锣具有显赫地位,它是整个甘美兰乐团的灵魂和中心,其神圣地位不可撼动。演出时,乐师通常需待大锣敲响后才开始演奏。大鼓音色深沉,象征威严、权力和灵性。

 

[图片18]

大锣 (gong ageng)

 

[图片19]

小座锣 (kempyang)

 

 

[图片20]

单颗锣 (kethuk)

 

4. 肯当鼓 (kendang)

Arrow

负责控制乐曲速度、力度和气氛,此乐器有不同大小。前述三组乐器各有多位乐师参与演奏;肯当鼓则因为担当指挥一职,演奏者往往只有一位。

 

[图片21]

肯当鼓 (kendang)

 

 

 

甘美兰音乐有多款特定曲式,它们各自有特定的拍子数目和分句布局。常用的曲式如下:

 

郎沙兰 (lancaran)

「贡安」(gongan,即两次敲打大锣之间的时值) 内有16拍,当中被细分成四个时值各为4拍的「克农安」(kenongan, 即两次敲打大座锣之间的时值)。

 

基它宏 (ketawang)

「贡安」内也是16拍,但当中只被细分成两个时值各为8拍的「克农安」。

 

那庄 (ladrang)

「贡安」内有32拍,当中被细分成四个时值各为8拍的「克农安」。

 

另外,乐曲可以不同速度 (即「伊拉玛」irama) 演奏,以调节加花部分与主旋律的密度关系。正如学者朱迪思・贝克 (Judith Becker) 有力地指出,以上音乐原则反映印尼社会对等级、平衡、稳定及结构方面的文化理念。

 

[影片4]

《金色的雨》

这是一首著名的甘美兰乐曲,经常于甘美兰音乐会观众离席时演奏。乐曲具典型的爪哇甘美兰音乐特征:以简洁的「布卡」开始,骨干旋律及后平稳并完整地出现多遍 (此影片特配以字幕显示),加花乐器同时出现,丰富音乐层次,以及注入活泼气氛。乐曲最后采用慢速,并以一声大锣结束。

 

 

 

甘美兰乐器大部分为青铜所制,不能随意调校音高。每件乐器均以一对形式出现,并各以不同的音律系统定音:

  • 培乐 (pelog):属七声音阶,音程不一;
  • 丝兰多 (slendro):属五声音阶,音程统一。

 

[图片22]

培乐 (左后) 和丝兰多 (中) 乐器常以曲尺形摆放在表演者两旁

 

甘美兰有两种不同的演奏风格:
  • 响亮风格:只用青铜乐器演奏;
  • 柔和风格:除青铜乐器外,演奏时亦加入人声、弦乐器和木琴。

 

[影片5]

「培乐」与「丝兰多」

「培乐」(pelog) 与「丝兰多」(slendro) 是爪哇甘美兰音乐两套主要音律系统。影片会先后示范两者,并用印尼语读出各音符的名称。两套音律系统内的音程与西方十二平均律截然不同。

 

 

 

甘美兰也经常出现于皮影戏、舞蹈等传统艺术内。

 

哇扬皮影戏偶 (Wayang Kulit)

Arrow

时至今日,「哇扬戏」(Wayang Puppet Theater) 仍是极受欢迎的传统娱乐节目,「哇扬皮影戏偶」属当中的主要手工戏偶。演出时,操偶师 (dhalang) 不但要控制皮偶,更要唱歌、吟咏、说白,并用脚演奏敲击乐器,甚至引领甘美兰乐师及歌手出场表演。灯光把皮偶的影子放大投射到白色布幕上,操偶师坐在布幕后面,而甘美兰乐团的乐师则坐在他身后伴奏,为整个演出营造气氛。

 

[图片23]

操偶师

 

[图片24]

哇扬皮影戏偶

 

[图片25]

甘美兰为哇扬皮影戏伴奏

 

操偶师负责向甘美兰乐师给予演奏提示,并控制整个演出流程。由于哇扬皮影戏经常取材于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操偶师既须熟谙有关内容情节,又要充分掌握古代语言和现代多种方言,才能成功向观众传达剧中讯息。剧中情节通常涉及精神和文化价值,以及当代社会及政治事件内善与恶之争。今时今日,哇扬皮影戏仍经常出现在仪式和节庆中。

哇扬戏于200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即现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影片6]

甘美兰与哇扬皮影戏

皮偶的影子在灯光下投射到布幕上,观众坐于布幕前,他们只会看到皮偶的影子,不会看见坐在布幕后的操偶师和他身后的一整队甘美兰乐团。乐团配合皮偶的动作和操偶师的歌声提供伴奏。

 

舞蹈

Arrow

除了甘美兰音乐,舞蹈亦是爪哇文化不可或缺的表演艺术。精致的爪哇宫廷舞蹈经常在甘美兰音乐伴奏下,以缓慢而优雅的舞姿展现。「贝达亚」 (bedhaya) 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爪哇宫廷舞蹈,通常由女性演出,她们组成的不同队形象征着不同意义。例如,日惹的九人开场队形往往代表人体九个不同部位。

 

[图片26]

爪哇舞者在日惹国际机场迎接游客

 

 

[图片27]

「2018年舞蹈节」爪哇宫廷舞蹈表演

 

[影片7]

甘美兰与贝达亚舞

「贝达亚」(bedhaya) 是爪哇的一种传统宫廷舞蹈,由女性担纲演出,舞姿富有特色,并伴以甘美兰音乐,有时还会配合歌唱。此优雅的舞蹈为皇室及皇宫权力的象征。

 

 

 

甘美兰于202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爪哇甘美兰在印尼音乐中占有重要席位,既具有深厚文化意义,且保持历史延续性。是次展览透过介绍爪哇甘美兰的音乐、乐器、音乐结构和表演形式,希望大家对甘美兰音乐和印尼丰富文化的兴趣得以延续。在现今社会经济急速变化的时代,保护传统文化实在值得关注。

 

[影片8]

《爪哇》

这首现代乐曲糅合爪哇甘美兰音乐与电子舞蹈音乐元素。录像以动画手法,加上哇扬皮影戏偶,重现两个爪哇古王国的传奇故事。创作人在现代制作中重点突出传统表演艺术,为爪哇传统艺术带出耳目一新且现代的感觉,借此希望大众对传统艺术及文化倍加珍惜。

 

图片及影片附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