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風琴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古希臘羅馬時代,其時,管風琴是用以增添盛典的莊嚴氣氛,或在大型體育活動中娛賓。除了歷史悠久以外,此「樂器之王」亦因其構造之複雜、體積之巨大,以及音色音量之寬廣而震懾人心。
這件最古老的鍵盤樂器最初是沒有鍵盤的,其前身是以數條不同長度的竹枝組成的排笛,用口吹氣達致竹管共鳴而發聲。公元前三世紀,希臘物理學家克特西比烏斯設計的水力風琴是為最早期的管風琴,他利用人力泵氣及水力構成氣壓,逼使空氣通過管道產生聲音;製造這樂器並非出自他對音樂的興趣,而是其獨特設計為他帶來技術性的挑戰;時至今日,管風琴依然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機器之一。到了公元前二世紀,水力風琴演變成利用風箱儲風的風壓風琴,要動用多人泵氣才能演奏。直到十一世紀,有鍵的風琴終於出現,但因琴鍵大而重,演奏者要握拳搥擊來引風入管,發出單音節的樂聲。十四世紀的管風琴逐漸成形,琴鍵變得輕巧細小,較易彈奏,手彈鍵盤以外,更加設了腳踏鍵。至十五世紀開始利用音栓來控制音管的發聲及音色的變化。經過多年的演變,才發展至現今音管數以千計的大型管風琴。
教堂內的管風琴
自十二世紀開始,管風琴成為教堂內的指定樂器,因此,管風琴音樂和聖樂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電影院內的管風琴
劇場及電影院曾是管風琴的另一個家,為一九三〇年代以前製作的無聲電影配樂。
管風琴的聲音是透過控制壓縮空氣通過管道而產生的。每支音管擁有獨立的音高,彈奏者可透過音栓來控制獨立或不同組合的音色。大多數管風琴有一排腳踏鍵盤及一個或多個手彈鍵盤,每個鍵盤都有自己的音栓。在手彈鍵盤兩旁的圓形鈕為音栓,用以控制通過音管的壓縮空氣。不同音栓的組合能創造出多樣化的聲音效果,可分類為基本音、弦音、簧管和笛音。最小的便攜式管風琴僅有十數支音管和一個手彈鍵盤,最大則可超過兩萬支音管和七個手彈鍵盤。
香港文化中心的萊格管風琴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氣派宏偉,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奧地利的萊格公司以人手製造的管風琴。
這座管風琴有四排鍵盤、九十三個音栓和八千支音管,是東南亞最大型的機械式操作管風琴。它充分表現出萊格公司機械原理設計的特色,琴鍵觸感實在,讓演奏者和樂器之間有更密切的接觸,令演奏可以發揮得更淋漓盡致。為了在音樂廳演奏時達致更佳的效果,管風琴加強了風壓,並在二○一○年加裝電動聯軸栓系統,演奏者可隨其意願選擇按鍵的輕重質感,大大提高了演奏的靈活性。雖然從各方面來說,管風琴都是一件十足的現代樂器,但整座管風琴幾乎全以金屬和木材這些傳統的物料製造。金屬物料以錫和銅為主,而不同的組件則以多種木材製造。香港文化中心的管風琴有八千支音管,整個琴身樓高四層。音管是用金屬及木材製造的,一般而言,其長短影響音高,音管越長聲音越低沉。演奏者可透過樂譜上方的鏡子看到指揮的動作以配合彈奏。小的音管比原子筆更短,大的音管比人身還要高。由於管風琴的音管以金屬及木材製造,所以溫度及濕度的控制非常重要。整座管風琴內放置了多個溫度計及濕度計,以確保其正常運作。
香港文化中心的管風琴音域寛廣,音色變化多端,具有震撼人心的獨特魅力,媲美管弦樂音。
參考資料
Edited by Nicholas Thistlethwaite and Geoffrey Webber (1998).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Organ, Neil Hawes (1998). The Organ, Definitions, superlatives and structure (web material) Pipe Orga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eb material) The Museum of Organs, Pipe Organ.com (web material) 錢劉善言著 (1998),《管風琴的演繹》 2002 Royal Bank Calgary International Organ Festival and Competition Broch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