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Home>   音樂活動  >   社區音樂推廣活動  >   民族音樂巡迴展覽 – 北印度篇

民族音樂巡迴展覽 – 北印度篇

Untitled Document

 

文/影/圖:李慧中博士

 

印度往往令人聯想到寶萊塢、泰姬陵、弄蛇人和咖喱。是次展覽為大家介紹北印度的古典音樂與民間音樂,包括相關的社會及文化背景、音樂概念、表演種類及樂器。現送上精華片段,為你的北印度音樂之旅揭開序幕!

 


以下欄目內,圖文並茂介紹北印度音樂,並附有多段示範演出,歡迎繼續觀看。

 

 

印度

印度

Arrow
印度
[圖片1]
  •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世界上第二最多人口的國家;劃分為28個邦、7個聯邦屬地;
  • 首都是新德里,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孟買、齋浦爾、加爾各答、勒克瑙、瓦拉納西和清奈;
  • 除英語和印地語為官方語言外,當地另有超過200種語言和1,600種方言;
  • 印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及耆那教;
  • 印度北部地區包括: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北方邦、北阿坎德邦、旁遮普邦和拉賈斯坦邦等;
  • 印度音樂風格多樣、樂種繁多,包括古典音樂、民歌、宗教音樂、流行音樂等。不同樂種具獨有的音樂元素,但亦常有互相採納應用的情況。

 

北印度古典音樂 (又名:興都斯坦尼音樂)

背景和傳承

Arrow

背景

  • 北印度的古典音樂又名興都斯坦尼音樂,植根於古老的吠陀傳統,並於13世紀發展成獨立的音樂風格;
  • 莫卧兒帝國時期 (1526-1857),皇室出現了一位才華橫溢的歌唱家和拉巴琴 (Rabab) 樂手彈辛 (Tansen),其演奏風格至今仍為音樂家所推崇;
  • 興都斯坦尼音樂古時只在宮廷和寺廟演奏,現今已流行於孟買、德里、瓦拉納西和加爾各答等地。

 

傳承

  • 傳統上,演奏興都斯坦尼音樂的都是世襲樂師,並以師徒制度傳承音樂知識;
  • 學徒除了隨師傅學習音樂以外,亦會跟大師同住,甚至與師傅的親人一起分擔家務;年輕樂手更認定音樂表演為終身職業;
  • 樂手的音樂學習經歷既密集又漫長,他們需跟隨師傅學習十數年,並花大量時間於學習和練習上;
  • 師徒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並因應現今社會作出相應改變。

特色

Arrow

拉格 (Raga)

  • 興都斯坦尼音樂作品常以「拉格」為標題;
  • 「拉格」原為梵文,色彩的意思;
  • 印度宗教信念認為聲音是靈性的顯現,拉格樂曲以此為基礎,通過特定的音高組合或排序,引領聆聽者的情緒,營造氣氛;
  • 拉格種類繁多,描繪每天早、午、晚時段、四季、鬼神或特別節日;
  • 古時,興都斯坦尼音樂跟拉格瑪拉 (Ragamala) 畫像及詩歌關係密切,旨在向觀眾表達不同情感。

[圖片2]
[圖片2]
拉格瑪拉畫像:斯里拉格 (Raga Shri)

斯里被描繪為皇室成員,跟吟遊歌手Narada和半人半馬形象的歌手Tumburu一起。畫像中,Narada手持維那琴 (Veena),此拉格與冬天和黃昏息息相關。

歌唱與器樂表演

Arrow
  • 在興都斯坦尼的傳統藝術觀念上,歌唱表演藝術乃最原始的音樂表達形式,因為人聲跟神的聲音最為相似;
  • 器樂與歌唱表演藝術關係密切,兩者可運用相同的拉格音樂特點演繹,審美標準也是相同的;
  • 興都斯坦尼音樂通常以三件樂器 (或三類樂器組合) 演奏,製造出多層次的聲音效果。每件 (或每類樂器) 皆擔任重要的音樂角色,常見的演出組合如下:
    • 單線主旋律:西塔琴 (Sitar) 或歌唱
    • 持續低音:彈不拉琴 (Tanpura)
    • 節拍伴奏:塔布拉鼓 (Tabla);
  • 表演偶爾會加上手風琴 (Harmonium) 或沙蘭吉琴 (Sarangi) 演奏副旋律或模仿歌唱部分。

[圖片3]
[圖片3]
印度古典音樂歌唱家Amir Khan (1912-1974) 與彈不拉琴

[圖片4]
[圖片4]
興都斯坦尼音樂演出組合:沙蘭吉琴 (左)、歌唱 (中前)、彈不拉琴 (中後)、塔布拉鼓 (右)

 

[影片1]
興都斯坦尼歌唱表演

此選段取自「卡良拉格」(Raga Shuddha Kalyan),以慢板、16拍循環方式演繹,並於晚間演出。

主要樂器

Arrow
西塔琴 (Sitar)

[圖片5]
[圖片5]
西塔琴大師拉威.香卡 (Ravi Shankar)

  • 西塔琴自16世紀起發展,前身是盧達維那琴 (Rudra Veena);
  • 西塔琴的琴身是一個葫蘆製的共鳴箱,連接空心的長頸,使用鋼或銅所造的弦線;
  • 以金屬琴撥彈奏主弦時,下層的共鳴弦會同時振動,發出獨特的共鳴聲響;
  • 琴品呈弧形並可大幅度的左右移動,方便製造滑音及裝飾音等特別效果;
  • 自歌星佐治.夏里遜 (George Harrison, 1943-2001) 學習西塔琴並把它的聲音加入披頭四的歌曲後,西塔琴就成為了北印度音樂具代表性的樂器;
  • 夏里遜的老師是世界知名的西塔琴演奏家拉威.香卡 (1920-2012),他把印度音樂帶到西方表演舞台上。

[影片2]
西塔琴演奏

此選段突出西塔琴韻律自由的彈奏,大量運用滑音和裝飾音,主弦與共鳴弦振動產生共鳴。


薩洛琴 (Sarod)

[圖片6]
[圖片6]
薩洛琴 (右)

  • 無品撥弦樂器,樂手右手以琴撥彈奏弦線,左手則以指甲按弦;
  • 在北印度古典器樂傳統的地位上,薩洛琴跟西塔琴同樣重要,兩者都以拉格為學習基礎。

彈不拉琴 (Tanpura)

Tanpura
[圖片7]

  • 長頸弦樂器;
  • 在演出中發出持續低音,以協助其他演奏者統一音準。

塔布拉鼓 (Tabla)

[圖片8]
[圖片8]

  • 以雙鼓組成,演奏者利用雙手各部位擊鼓,產生不同聲音;
  • 木製鼓 (以右手演奏) 較高音,而且可調較音高;金屬鼓 (以左手演奏) 聲音深沉並富有共鳴;
  • 傳統上多作伴奏之用;
  • 自20世紀末,塔布拉鼓演奏家地位漸顯突出,與其他樂器獨奏者一起演奏時,各自有相若的獨奏時間;有塔布拉鼓演奏家甚至冒起成為獨奏樂手;
  • 塔布拉鼓大師扎奇.赫珊 (Zakir Hussain) (1951-) 自上世紀90年代起經常參與古典音樂和融合音樂表演,其精湛演出廣受印度及海外觀眾的喜愛。

[圖片9]
[圖片9]
塔布拉鼓大師扎奇.赫珊

[影片3]
塔布拉鼓與鋼琴的對話

這是一段塔布拉鼓與鋼琴的二重奏演出,在選段的最後部分,兩位演奏者把樂句重覆三次,以結束即興樂段,此手法稱為「天克拉」(Tihai)。

其他樂器

Arrow
沙蘭吉琴 (Sarangi)

[圖片10]
[圖片10]

  • 興都斯坦尼音樂中唯一的拉弦樂器;
  • 跟西洋大提琴一樣,沙蘭吉琴也是垂直演奏的;
  • 樂手通常席地而坐,以右手拉弓,左手指甲滑動於弦線上;
  • 音色有如人聲,傳統上多用以伴奏歌唱。

班蘇里笛 (Bansuri)

Hariprasad Chaurasia, a bansuri master
[圖片11]
班蘇里笛大師哈里普拉薩德.喬拉西亞 (Hariprasad Chaurasia)

  • 橫吹無鍵竹笛;
  • 樂手需掌握細膩的指法,以吹奏難度甚高的微分音和滑音。

神奈 (Shehnai)

[圖片12]
[圖片12]

  • 雙簧無鍵吹管樂器;
  • 本來只用於婚禮或節慶等場合,現今亦常出現於興都斯坦尼音樂表演之中。

手風琴

[圖片13]
[圖片13]

  • 殖民地時代經歐洲傳教士傳入印度,並跟據西方管風琴改造而成;
  • 演奏者左手控制風箱,右手於鍵盤上彈奏單線旋律,有時更自彈自唱;
  • 手風琴曾經是備受爭議的樂器,因其鍵盤使用固定音高,而印度音樂卻採用首調唱名系統,但時至今日,手風琴乃成為伴奏印度歌曲的熱門之選,尤以宗教、古典及輕古典音樂演奏最為常用。

 

北印度民間音樂

表演種類

Arrow
邦格拉 (Bhangra)

[圖片 14]
[圖片14]

  • 來自旁遮普鄉村和城市的民間歌舞;
  • 5至11位男士圍成圓形或排成直線起舞;
  • 表演場合以祭典、婚禮、生日及派對為主;
  • 舞蹈活潑歡樂,配以跳躍、彎膝、踢腿、疊羅漢等動作,舞者或會疊成人形金字塔或其他圖案;
  • 舞者服飾鮮豔,他們穿上長及膝蓋的襯衫和背心,把長布束於腰部,並戴上頭巾。頭巾正面有一直立摺疊的布塊,尤如孔雀尾部;
  • 邦格拉音樂的常用伴奏樂器是多喝鼓 (Dhol),以雙鼓棍演奏;
  • 自80年代,邦格拉與雷鬼 (Reggae) 和嘻哈 (Hip-hop) 等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南亞移民社區非常流行,亦吸引了世界各地非印度裔的觀眾。

[影片4]
現代邦格拉

現代邦格拉結合流行音樂元素,於海外如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的南亞移民社區非常流行。片段中的表演團體是香港唯一的邦格拉團體Funjabi,由Harjit Singh 於2006年創辦,現有8至12位活躍成員。


多喝鼓音樂 (Dhol Music)

[圖片15]
[圖片15]

  • 多喝鼓呈桶形,鼓膜以山羊皮製造;
  • 附有鼓帶,懸掛於樂手的頸項,樂手以兩根鼓棍演奏;
  • 經常用於旁遮普民歌,其歌詞多以愛情、家庭、愛國主義及社會事件為題。

[影片5]
婚禮中的多喝鼓音樂

多喝鼓常用於喜慶節日或聚會 (例如婚禮),以營造歡樂氣氛。

演出群組

Arrow
曼加尼亞 (Manganiyars)

[圖片16]
[圖片16]

  • 曼加尼亞樂師乃循世襲制,他們居於拉賈斯坦西部的沙漠地區;
  • 雖然曼加尼亞樂師是穆斯林教徒,但亦會在印度教廟演唱宗教音樂及慶祝印度教節日;
  • 古時,曼加尼亞樂師受聘於拉查普特宮廷,陪伴仗領上戰場,於戰爭前後演唱助興;
  • 男士負責歌唱及演奏樂器,女士及小孩則隨歌起舞;
  • 演奏樂器包括:
    • 多喝拉鼓 (Dholak,以雙手演奏的雙皮鼓)
    • 卡曼查琴 (Kamaicha,無音品的拉弦樂器)
    • 雙響板 (Khartal)
    • 手風琴。

[圖片17]
[圖片17]
多喝拉鼓

[圖片18]
[圖片18]
卡曼查琴

image 19
[圖片19]
雙響板

[影片6]
曼加尼亞

此選段取自Roysten Abel 執導的《曼加尼亞的誘惑》;演出把傳統歌唱、器樂演奏和與現代劇場設置 (如燈光效果和舞台設計) 結合起來。


卡貝利亞 (Kalbelia)

[圖片20]
[圖片20]

  • 卡貝利亞,俗稱「弄蛇人」,乃吉卜賽遊牧民族的一個部落,原居於拉賈斯坦沙漠;
  • 卡貝利亞曾以捕蛇及蛇液貿易為業,在喜慶場合與女舞者助興;
  • 卡貝利亞表演已成為拉賈斯坦的重點旅遊項目:弄蛇人吹奏名為「噴吉」(Poongi) 的單簧吹管樂器,引蛇起舞;
  • 2010 年,卡貝利亞民樂和蛇舞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影片7]
卡貝利亞演奏 (弄蛇人)

此選段取自卡貝利亞 (俗稱「弄蛇人」) 的表演,演出樂器 (從左至右) 包括:噴吉 (單簧吹管樂器)、雙響板、多喝拉鼓 (雙皮鼓) 和搖鼓。

[影片8]
拉賈斯坦民族歌舞

拉賈斯坦民族歌舞《Begha Ghara Ayo》描繪印度古代君王妻子Maharani對丈夫Maharaja的思念之情。此選段中,主唱歌手用手風琴自彈自唱,配以塔布拉鼓、多喝拉鼓和雙響板的節拍伴奏。

 

北印度音樂在香港

北印度音樂在香港

Arrow

北印度音樂組合/樂手不時獲本地團體邀請來港表演,包括本地大學、音樂節 (如香港藝術節、世界文化藝術節)、文化團體 (如亞洲協會香港中心、In Harmony Arts & Culture) 等,以下為部分過往活動資料:


1982.3.4

阿里簡薩洛琴演奏會

 

地點:壽臣劇院
薩洛琴:Amjad Ali Khan

圖片21
[圖片21]


2011.11.4-5

曼加尼亞的誘惑
(世界文化藝術節演出)

 

地點:沙田大會堂
表演者:曼加尼亞樂師

圖片22
[圖片22]


2012.12.8

亞洲飛躍之星:鋼琴與塔布拉鼓的拉格夜晚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鋼琴:Utsav Lal
塔布拉鼓:Samir Chatterjee

圖片23
[圖片23]


2012.12.9

塔布拉鼓之歌 - 與Samir Chatterjee樂聚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塔布拉鼓:Samir Chatterjee, Jorge Ramiro Monroy

圖片24
[圖片24]


2015.10.31

特浩特吉卜賽樂團
(世界文化藝術節演出)

 

地點:香港大會堂
表演者:特浩特吉卜賽樂團

圖片25
[圖片25]


2016.3.5

世界音樂週末營:南北印度弦琴二重奏 - 維那琴與西塔琴
(香港藝術節演出)

 

地點:香港大會堂
維那琴:Jayanthi Kumaresh
西塔琴:Anupama Bhagawat

圖片26
[圖片26]


2016.3.14

印度古典器樂之夜

 

地點:香港大學
薩洛琴:Partho Sarothy
塔布拉鼓:Nishikant Barodekar

圖片27
[圖片27]


2016.6.11

傑出歌唱家Neela Bhagwat印度古典音樂工作坊

 

地點:嶺南大學
歌唱:Neela Bhagwat

圖片28
[圖片28]


2017.3.10

Anil Singh西塔琴演奏會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
西塔琴:Anil Singh
塔布拉鼓:Andre Elias

圖片29
[圖片29]


2017.3.13

Anil Singh西塔琴演奏會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
西塔琴:Anil Singh
塔布拉鼓:Jorge Ramiro Monroy

圖片30
[圖片30]


2019.5.30

拉格與節奏:音樂無國界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

圖片31
[圖片31]


2020.1.19-23

興都斯坦尼音樂工作坊

 

地點:愛都大廈
歌唱:Tejashree Amonkar

圖片32
[圖片32]

圖片及影片附加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