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署轄下共有六間大型博物館,分別是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負責收藏、復修、研究、展出,以及傳達可以反映人類精神和物質文明及生活環境的實物遺存,以供研究、教育和觀賞之用。
本署也負責管理香港電影資料館及六間規模較小的博物館,包括茶具文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上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和香港鐵路博物館。
|
|
|
|
|
|
|
|
在露天的香港鐵路博物館內,參觀者為本地鐵路交通的歷史所吸引。 |
|
|
|
|
|
|
|
|
|
|
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藉舉辦多元化的展覽和教育活動,引發公眾對藝術的興趣。年內,藝術館舉辦了合共 20 個展覽,其中 12 個為專題展,八個為常設展,展品來自本地及世界各地,包括前數碼藝術、越南繪畫、中國書畫、中國古物珍藏及本地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兩個分別名為「瞬間的拓撲
── 郭衷忠數碼裝置展」和「雙重時間 ── 多媒體藝術展」的數碼藝術展覽,讓參觀者從新的角度認識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大英博物館合辦的「戰線後的越南:亂世浮生
1965 - 1975 」展覽,為本地觀眾展現越南藝術中的獨特面目。至於「劉國松的宇宙」與「黃永玉八十藝展」,則展出了這兩位同為中國水墨畫開拓新境界的國際知名藝術大師的傑作。藝術館也舉辦了「嶺南遺範
── 向楊善深致意」和「藝道之行 ── 林建同書畫捐贈展」,展示這兩位本港前輩藝術家的傑出成就。
|
|
|
|
|
|
|
|
|
香港藝術館年內舉辦了 20 個展覽,其中包括「瞬間的拓撲 ── 郭衷忠數碼裝置展」(上)和「黃永玉八十藝展」(下),兩者展示的藝術形式迥然不同。 |
|
|
|
|
|
|
|
|
|
|
藝術館聯同文化博物館與香港機場管理局攜手合作,在香港國際機場內展出兩館精選的藝術珍品。藝術館又多次獲得大型捐贈,包括已故藝術家林建同家屬捐出林氏的 75 幅水墨畫、書法作品和研究材料,以及享譽國際的水墨畫大師劉國松捐出的四幅水墨畫傑作。
年內,藝術館還積極參與各項大型藝術推廣活動,例如「國際博物館日」、「學校文化日計劃」、「國際綜藝閤家歡」、「第二屆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等,以履行其教育市民的功能和使命。這些展覽和各項教育與推廣活動共吸引觀眾和參加者逾 27 萬人次。
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設於香港公園內,專門介紹中國茶具和推廣茶藝文化。
茶具文物館的使命之一,是推廣品茗藝術和鼓勵茶具陶藝創作。為此,該館舉辦了陶瓷茶具設計比賽,邀請本港的陶藝家參加。年內,茶具文物館的展覽及各項教育與推廣活動共吸引逾 206,000 名訪客。
香港歷史博物館
除了「香港故事」常設展覽外,香港歷史博物館年內與內地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合辦了多個專題展覽,包括「學海無涯 ── 近代中國留學生展」、「秋獵懷遠
── 承德避暑山莊文物大展」和「獵鹿與剽牛 ── 雲南古滇國文物展」。該館又安排本港首個內地巡迴展覽「百載香江風情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吸引了
113,200 人次入場參觀。這些合辦活動不但擴闊了市民的文化視野,也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文化交流。此外,博物館與本地一位希臘錢幣收藏家合辦「不朽印記:竹月堂古希臘錢幣展」,讓市民深入瞭解古希臘文化。年內,參觀博物館人數達
658,000 人次。
|
|
|
|
|
|
|
|
「秋獵懷遠 ── 承德避暑山莊文物大展」介紹清朝的宮廷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獵鹿與剽牛 ── 雲南古滇國文物展」所展出的青銅文物。該展覽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
|
|
|
|
|
|
|
|
|
|
|
二零零四年年初,政府收購了中環城道甘棠第,以期把該幢歷史建築物改建為擬議的孫中山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負責有關的籌備工作,並發起「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文物徵集行動」。
|
|
|
|
|
|
|
|
位於中區的歷史建築物甘棠第將會改建為博物館,介紹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 |
|
|
|
|
|
|
|
|
|
|
香港歷史博物館為提高市民對本港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興趣,年內繼續舉辦各種教育活動和推廣服務,包括展覽導賞、專題講座、研討會、工作坊、野外考察、錄像觀賞、學校文化日活動、在職教師簡介會、巡迴展覽和校際比賽。在暑假期間,博物館又與教育統籌局合作,為資優的中學生舉辦訓練課程。課程完結後,館方把學員撰寫的報告上載於博物館網頁,供公眾閱覽。
除了香港海防博物館外,香港歷史博物館轄下還有兩間分館,即深水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和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年內,這兩間分館分別吸引了 43,900 人次和 36,900 人次參觀。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座落於筲箕灣,由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主要分接待區、堡壘和古蹟徑三大部分。常設展覽「香港海防六百年」闡述本港自明清兩代、英治時期、日軍侵港以至回歸後的海防歷史。參觀者還可仔細觀賞堡壘和古蹟徑上的炮台、魚雷發射裝置、溝堡、彈藥庫等軍事遺蹟。
年內,博物館舉辦了四個專題展覽,分別為「百步穿楊:亞洲傳統射藝」、與土木工程署合辦的「海港歷史發展」、與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合辦的「烽火英雄 ── 東江縱隊與港九獨立大隊」,以及與香港義勇軍協會合辦的「忠勇群英:香港義勇軍回顧展」。
| |
|
|
|
|
|
|
|
香港海防博物館舉辦「百步穿楊:亞洲傳統射藝」展覽,展出各種弓箭,令人嘆為觀止。 |
|
| | |
|
|
|
|
博物館還舉辦了豐富多采的教育活動,包括展覽導賞、古蹟徑導遊、專題講座、親子工作坊、表演示範、步操、軍樂表演和野外考察等,以喚起市民對本港軍事歷史及海防的興趣。年內,博物館的展覽和教育活動共吸引 182,300 人次參觀和參加。
香港科學館
香港科學館整年都舉辦不同的主題展覽和類型豐富的活動。隨「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展」圓滿結束後,科學館於二零零三年十二月至二零零四年三月期間舉辦小型展覽「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展
II ── 給香港的禮物」,重點展出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送給香港的禮物,包括航天員楊利偉捐出的工作訓練服和兩幅顯示香港特區和珠江三角洲的大型星照片。同時展出的還有二零零零年和二零零三年香港科學館航天展覽的製作展品。是次展覽約有
88,600 人次參觀。
「星際奇觀:塑造太陽系」由美國加州奧克蘭謝伯特太空科學中心製作,是一個糅合藝術與科學的獨特展覽,鼓勵人類進行觀察、探索和研究。十一件互動展品是藝術家尼特 ‧ 凱恩運用精湛的科學技術創造出來的動態藝術品。展品和照片啟導參觀者探索那些不斷塑造和改變太陽系面貌的各種自然力量,感受當中混沌與有序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於二零零四年一月至五月期間舉行,吸引了 78,300 人次參觀。
| |
|
|
|
|
|
|
|
香港科學館舉辦的「星際奇觀:塑造太陽系」展覽,啟發年輕參觀者的思考力。
|
|
| | |
|
|
|
|
自二零零一年首次在香港科學館展出後,「中國古天文成就展」的珍貴展品已運抵美國,在謝伯特太空科學中心「龍的天空」展覽中展出。與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一起展出的,還有香港科學館按比例製作的渾儀、黃道經緯儀和天體儀模型,以及電腦互動展品。這次展覽是香港科學館和謝伯特太空科學中心交換計劃的項目之一,目的是透過有效的資源分享,為兩地觀眾帶來高質素的展覽。年初在香港舉行的「星際奇觀」展覽就是這計劃下的一個項目。「龍的天空」將繼續在美國數間博物館巡迴展出,直至二零零七年四月為止。
「人體解構」展於八月至十二月期間舉行。以嶄新的塑化技術讓人體得以長時間保存,是這次展覽的主題。這種技術對解剖學的教與學均有極大貢獻。這次展覽除展出逾百件塑化人體標本外,還有樹脂灌注和浸液保存的標本,讓參觀者認識複雜而脆弱的人體結構。
|
|
|
|
|
|
|
|
香港科學館的「人體解構」展,展出以塑化技術保存的人體標本,讓參觀者認識解剖學和人體健康。 |
|
|
|
|
|
|
|
|
|
|
為推廣本地大學的科研計劃和介紹新的科技知識,博物館的科訊廊年內舉辦了四個展覽,分別是「宇宙之最」、「用於淨化空氣和水的光催化技術」、「過去五十萬年香港氣候和海平面變化」和「虛擬水族館」。這些展覽由大學學者與博物館專業人員共同策劃,是大學和博物館攜手合作推動科普的成果。
於八月舉行的「夏日科樂週」主要是讓市民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共舉辦了遊戲、「活的科學」展覽、展品導覽、趣味實驗班、工作坊、親子活動、科普講座等 80 項活動。由香港科學館、香港中央圖書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合辦的「 2004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於十月中舉行,邀得五位內地和香港的著名科學家與公眾分享其經驗和取得科研成果背後的故事。
科學館於十二月一日至四日以「科學中心:培育創意」為主題,舉辦了「第五屆亞太地區科技中心網絡會議」。是次活動為期四天,邀得逾百位來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出席,有助建立和加強亞太地區各科技中心之間的合作。
年內,科學館繼續與各學術機構和專業團體合辦多項科普活動,其中包括「趣味科學比賽」、「機械人嘉年華」、「環境議題教育研討會」、「科技創作比賽」和「第三十七屆香港聯校科學展覽」等。
|
|
|
|
|
|
|
|
「趣味科學比賽」是向青少年推廣科學的特別活動之一。 |
|
|
|
|
|
|
|
|
|
|
二零零四年,科學館的展覽和推廣活動共吸引逾 85 萬人次參觀和參加。
香港太空館
對香港太空館來說,二零零四年是多姿多采的一年。在出現「金星凌日」天文現象的最後一天(六月八日),太空館開放給約 3,000 名市民入內觀看金星自一八八二年以來首次掠過太陽圓面的過程。參觀者利用太空館的太陽望遠鏡及其他儀器觀賞這個天象奇觀。太空館還聯同香港天文台在網上直播這次罕見的天象。
|
|
|
|
|
|
|
|
天文愛好者在香港太空館外排隊,等候觀看在二零零四年六月出現的「金星凌日」罕見天文現象。 |
|
|
|
|
|
|
|
|
|
|
五月,香港太空館又與多個天文學會合辦「路邊天文」活動,在香港藝術館平台架設約 40 台望遠鏡,供市民觀測最近發現的彗星「尼特」的飛行軌道。參與觀測的市民約有 350 人。
為感謝何鴻燊博士於八月捐贈 2,000 萬元給政府,香港太空館天象廳正式命名為「何鴻燊天象廳」,有關命名為期 15 年。該筆款項捐予民政事務局弘民基金,用以贊助文化藝術、康樂體育和社區建設的活動。正式命名儀式於十二月二十八日舉行。
|
|
|
|
|
|
|
|
在「何鴻燊天象廳」正式命名儀式上,何鴻燊博士把一張面額 2,000 萬元的支票致送予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 |
|
|
|
|
|
|
|
|
|
|
年內,太空館出版了《 2005 天文月曆》,並推出兩個天象節目、四齣全天域電影和五套學校節目,吸引約 38 萬人次入場觀看。太空館還舉辦了 190 項推廣活動,參加人數逾 27,300 名。太空館另外又舉辦了八個臨時專題展覽,這些展覽連同天文展覽廳和太空科學展覽廳長期展出的展品,共吸引逾 380,500 人次參觀。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提供多元化的展覽和節目,題材範圍涵蓋本地的歷史、藝術和文化,以培養本港市民對文化身份的認同,以及向訪港旅客推廣香港的文化遺產。
博物館二零零四至零五年度以「設計∞」為主題,舉辦了一系列展覽和教育活動。「會說故事的鈔票」展覽回顧香港鈔票多年來在設計上的轉變;「翻開: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展」展出當代兩岸四地約
500 本設計優秀的書籍;「視覺震撼 ── 2004 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則展出逾 450 幅來自 29 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出色海報;在「建:香港精神紅白藍」展覽中,藝術家以紅白藍纖維物料築起視覺平台,演繹他們對香港精神的見解。
|
|
|
|
|
|
|
|
在「建:香港精神紅白藍」展覽中,本地的創作藝術家以紅白藍纖維物料,演繹對香港精神的見解。 |
|
|
|
|
|
|
|
|
|
|
年內,博物館還舉辦了其他大型展覽,包括有「一盅兩件 ── 茶盅裡的情韻」、「美食配美器 ── 中國歷代飲食器具展」、「香港食境詩 ── 文字
‧ 圖像 ‧ 裝置」、「四寶獻瑞:圓明園生肖頭像展」和「人、物、情 ──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五十年」。
|
|
|
|
|
|
|
|
「人、物、情 ──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五十年」展覽,展出有趣的圖片,讓大家回顧政府早年致力為數以萬計市民提供住屋的情況。
|
|
|
|
|
|
|
|
|
|
|
粵劇紅伶吳君麗捐贈了 3,000 件粵劇文物給香港文化博物館。博物館特別以此為題,在十二月舉辦專題展「文武兼擅 ── 吳君麗戲劇藝術剪影展覽」,藉此回顧吳女士光輝的演藝事業,以及頌揚其在粵劇藝術方面的卓越成就。展覽共展出逾
170 件吳君麗捐贈的珍貴文物。
博物館舉辦了合共 1,257 項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研討會、講座、實地考察、表演、示範、藝術營、工作坊和比賽等。「博物館小先鋒計劃」為幼稚園至小六學童提供不少機會,認識本港的歷史、藝術和文化;該計劃自二零零三年推出以來一直逐步擴展,至年底已有 6,100 名學童加入成為會員。
|
|
|
|
|
|
|
|
「博物館小先鋒計劃」讓兒童有更多機會認識本港的歷史、藝術和文化。 |
|
|
|
|
|
|
|
|
|
|
年內,博物館舉辦的展覽連同教育及推廣活動,共吸引逾 632,000 人次參觀和參加。
香港文化博物館轄下有三間分館,分別為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大埔墟的香港鐵路博物館和西貢的上民俗文物館。年內三間分館共吸引近 70 萬人次參觀。
香港電影資料館
香港電影資料館的主要功能是蒐集和保存香港電影及相關物品,並進行所需的編目和記錄工作。資料館的總樓面面積為 7,200 平方米,主要設施有一間電影院、一個展覽廳、一間資源中心,以及多個可調節溫度的儲藏庫。資料館已為接近 632,000 件物品編目,這些物品大部分源自捐贈及存放。
年內,香港電影資料館共舉辦了九個展覽,包括「小說 ‧ 戲劇 ‧ 文藝片」、「時與潮 ── 七十年代電影的變異」、「形影凝
── 木星相展」和「特技慢慢遊」,並放映逾 430 場電影。為配合展覽和放映活動,資料館與本地的教育和文化機構合辦了多個講座和工作坊,供修讀電影課程的學生、研究人員和市民參加。此外,為研究香港電影,資料館也進行了「口述歷史計劃」,訪問了多位資深電影人,並出版了多份與電影有關的刊物。香港電影資料館又與本地和海外的電影團體與資料館合作,參與各項活動和交流計劃,藉以培養市民欣賞電影藝術的興趣。館內的資源中心藏有大量與電影有關的讀物,還設有電腦和個人視聽間,這些設施的使用率極高。
|
|
|
|
|
|
|
|
|
香港電影資料館共舉辦了九個展覽,其中包括「小說 ‧ 戲劇 ‧ 文藝片」(上)和「形影凝 ── 木星相展 」(下),以培養市民欣賞電影藝術的興趣。 |
|
|
|
|
|
|
|
|
|
|
年內,資料館吸引訪客達 203,000 人次。
藝術推廣辦事處
藝術推廣辦事處積極舉辦多元化的公眾藝術和社區藝術活動,以推廣本港的視覺藝術,並致力與不同的機構和團體結為合作夥伴,以便推行各項視藝計劃和活動,把不同領域的視覺藝術向大眾推介,從而進一步提高公眾對視覺藝術的欣賞能力和參與興趣。
藝術推廣辦事處從二零零三年年底舉辦的「公眾藝術計劃 2003 / 04 」參賽作品中選出兩件藝術品,以便設置在快將啟用的馬鞍山公共圖書館和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內,以美化公共環境。辦事處又與房屋署合辦「舊物新顏
── 東湧逸東公眾藝術第二階段計劃」,於二零零五年年中在該屋內設置十件精選的藝術品。這批藝術作品,連同第一階段設置的 16 件藝術品,將為該屋組成一條「藝術徑」。另外,辦事處還與路政署合辦「光影留情:元朗行人隧道藝術計劃」,透過公開比賽徵集攝影作品,從中選出
72 幀由本地攝影師拍攝的佳作,曬製成瓷石磚,以便鋪設在元朗區六條行人隧道的牆壁上,以彰顯該區的地方特色,並藉此喚起市民對藝術的興趣。
|
|
|
|
|
|
|
|
評判費盡心機為攝影比賽「光影留情:元朗行人隧道藝術計劃」選出優勝參賽作品。 |
|
|
|
|
|
|
|
|
|
|
辦事處也負責管理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藝術中心內的藝術工作室和展覽廳等設施,可供公眾以優惠場租租用。中心極重視覺藝術的培訓工作,特別舉辦了一個為期九個月的「第三屆藝術專修課程」,為有志接受系統性專業藝術訓練的一般藝術愛好者提供陶瓷、版畫、繪畫、雕塑、水墨畫等五類視覺藝術課程。辦事處將於二零零五年年初為 53 名畢業學員舉行作品展覽。此外,辦事處於暑假期間舉行「 2004 奧運前奏:運動及藝術比賽作品展」,以慶祝在雅典舉行的第二十八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