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博物館

本署負責管理七所大型博物館,即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孫中山紀念館。這些博物館負責收藏、修復、研究、展出和詮釋香港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署亦負責管理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以及七所規模較小的博物館,即茶具文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在二零一四至一五年度,本署轄下各所博物館為不同類型的觀眾推出多項啟發性和趣味兼備的展覽和節目,吸引了逾610萬人次入場參觀。

年內,本署公布第三份公共博物館五年業務計劃(二零一四至一九年),該業務計劃載述博物館的理想、使命和信念,以及為追求卓越而制定的發展計劃。個別博物館和辦事處亦擬定了二零一四至一五年度計劃。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

為加強博物館的問責性,讓公眾更多參與博物館的管理工作,當局在二零一零年十月成立了三個(即藝術、歷史和科學)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年內,各諮詢委員會繼續就博物館的定位、業務發展策略、市場推廣及社區參與,以及提高博物館運作效率和問責性的措施向本署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學者、博物館專家、藝術家、藝術推動者、市場推廣/公關專業人士,以及社區領袖。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於二零零八年七月成立,目的是監督首次在香港進行的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並就普查工作向政府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本地學者、專家和社會賢達。第四屆委員會的任期於二零一五年一月一日開始,委員人數較以往有所增加,以吸納更多方面的專家。另外,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亦予擴大,就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宜(包括研究、宣傳、弘揚、傳承及振興)提供意見。

委員會根據首次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結果,以及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所得的意見,通過了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清單涵蓋480個項目,並於二零一四年六月公布。其後,香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中央圖書館合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480個項目的相關資料和圖片已於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上載至資料庫,公眾可使用圖書館的多媒體資訊系統查閱。

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

為培育新一代博物館專才,本署自二零一零年起推行「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見習員分別派駐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和文物修復辦事處,接受為期兩年有關博物館管理或文物修復工作的在職培訓。見習員學習如何管理博物館服務及籌辦教育活動,並有機會親身嘗試籌備展覽及其他計劃。二零一四至一五年度的見習員共有24名。

香港藝術館

導賞員帶領觀眾參觀「巴黎‧丹青—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展」。

導賞員帶領觀眾參觀「巴黎‧丹青—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展」。

年內,香港藝術館、賽努奇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與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合辦「巴黎‧丹青—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展」。該展覽為慶祝中法建交五十周年而舉行,也是「法國五月」其中一個節目。近100件展品由合辦機構及法國其他藝術館借出,包括油畫、國畫、速寫、版畫、雕塑等,展現歐洲藝術對二十世紀中國畫壇的深遠影響。

觀眾細心欣賞「長青館藏明清瓷、玉、角、竹、畫琺瑯」展覽的展品。

觀眾細心欣賞「長青館藏明清瓷、玉、角、竹、畫琺瑯」展覽的展品。

「長青館藏明清瓷、玉、角、竹、畫琺瑯」展覽展出270件長青館珍藏的明清器物,重點介紹古人對美的追求,呈現明清兩代審美與巧工的關係。

「誘惑觸覺—唐景森的藝術」展覽展出唐氏的23組雕塑。

「誘惑觸覺—唐景森的藝術」展覽展出唐氏的23組雕塑。

香港雕塑界先驅唐景森備受尊崇,其藝術作品反映本地藝術家的卓越成就。「誘惑觸覺—唐景森的藝術」展覽向唐氏致敬,23組展品分別來自藝術館、文化博物館和唐景森夫人的珍藏。

藝術廣場展出大型裝置《建竹2014》。

藝術廣場展出大型裝置《建竹2014》。

戶外展覽「築‧動@藝術廣場」於二零一四年十一月開幕,展出著名建築師兼藝術家嚴迅奇創作的大型藝術裝置,以及本地藝術組合CoLAB和非常香港創作的流動卡車系列作品。

藝術館亦舉辦一系列教育活動,以增加市民大眾欣賞藝術的興趣。另外,香港藝術館之友贊助本地學校免費使用旅遊車接送服務一年,鼓勵學生參觀藝術館各項展覽。

藝術館舉辦多個專題講座配合展覽,引發公眾對藝術的興趣,增進對藝術品的認識和鑑賞能力。

本署於二零一五年一月革新《香港藝術館通訊》,新設計可減少用紙,響應環保。

二零一四年夏天,藝術館聯同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大學和香港藝術館之友,舉辦為期兩周的「夏日藝術活動2014—數碼遊香港」,為高中生提供豐富的藝術體驗,包括舉行工作坊和參觀活動等,讓他們展現創意,體驗藝術創作的樂趣,自行製作動畫。

「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透過賽馬會藝術共賞計劃提供專題展覽錄音導賞服務、互動攝影站及教育角、藝術工作坊、免費公眾導賞服務,以及為殘疾人士團體而設的藝術通達活動,藉此提高參觀者對展覽的興趣。藝術館在二零一四至一五年度舉辦的教育和推廣活動,吸引逾4萬人次參與。

為深入了解香港藝術發展的脈絡、豐富資料庫的內容,藝術館於二零一四年與兩個非牟利團體合作,開展兩個新研究計劃。與亞洲藝術文獻庫合作的「香港藝術史研究(第二期)」延續二零一三年的先導研究計劃,進一步探討香港六零和七零年代的藝術生態;與香港藝術歷史研究會合作的「一九六零年代前香港西方媒介創作概論(第一期)」,則研究一九六零年代以前香港藝術的發展。

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藏品包括已故羅桂祥博士所捐贈的茶具和沏茶用具,以及由羅桂祥基金捐贈珍貴的中國陶瓷和印章。為慶祝茶具文物館成立三十周年,本署於年內籌備了一整年的慶祝活動。其中一項重點活動是「南京瑰寶—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紫砂茶具精選」展覽,展出南京兩間博物館的重要藏品。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至七月十日期間,入場參觀人次逾39 000。茶具文物館還舉辦了多項活動,向公眾介紹茶具精品、茶藝,年內入場人次超過213 900。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以啟發市民對歷史的興趣、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強社會凝聚力及培養市民對國家的認同感為使命,並致力蒐集、保存和展出與本港、華南及以外地區歷史息息相關的文物。

除了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外,歷史博物館亦主辦或與本港、內地和海外的文博機構合辦各類專題展覽。

二零一四年十月開幕的「皇村瑰寶:俄羅斯宮廷文物展」,是香港與俄羅斯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以來兩地博物館首個正式合作的項目。展覽透過國立俄羅斯皇村博物館借出的逾200件珍貴文物,包括繪畫、服飾、瓷器、武器和工藝品,介紹俄羅斯在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下從十八世紀初期到二十世紀伊始的歷史文化。

俄國君主加冕典禮用過的四座位馬車,是「皇村瑰寶:俄羅斯宮廷文物展」一大亮點。

俄國君主加冕典禮用過的四座位馬車,是「皇村瑰寶:俄羅斯宮廷文物展」一大亮點。

為紀念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歷史博物館年內舉辦「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展覽,根據蘇格蘭國立圖書館駱克藏品的大量資料,重塑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英國租借新界及威海衛的歷史面貌。

另一專題展覽「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展出粵港澳三地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逾700件精選文物,追溯嶺南地區歷史與文化的發展。為配合展覽,歷史博物館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內地、香港、澳門、英國和新西蘭的專家學者出席,分享有關史前至宋明時期嶺南地區的歷史、考古技術、考古遺址保護及近年考古發現的研究成果。

觀眾參觀「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

觀眾參觀「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

「甌駱漢風:廣西古代陶製明器」專題展覽展出76組西漢至南朝的陶製明器。

為進一步豐富館藏,年內歷史博物館展開「香港工業」藏品徵集行動,呼籲市民捐贈不同年代與香港工業有關的物品連同仍繼續進行的以長衫、香港兒童生活及玩具為主題的徵集行動,共徵集得超過1 760件物品。

年內,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多項教育和推廣活動,包括講座系列、工作坊、研討會、實地考察、電影放映會、比賽,以及親子和外展活動等,以培養市民對本地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興趣。

歷史博物館於二零一四年十月舉辦「第四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二零一五年一月舉辦「第九屆歷史照片研究比賽」,並於二零一四年八月與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合辦「未來館長培訓班」。此外,博物館與多所本地大學及專上院校(包括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以及珠海學院香港歷史及文化研究中心)緊密合作,一同舉辦公開研討會和講座系列。

為照顧有特別需要的人士,歷史博物館繼續與香港展能藝術會合辦「傷健共融計劃」,為聽障及視障人士提供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及模型製作工作坊。同時,「博物館共融計劃」亦在「皇村瑰寶:俄羅斯宮廷文物展」提供專為聽障、視障及智障人士而設的手語傳譯導賞服務、口述影像導賞服務、模型製作及觸摸工作坊,讓他們盡情欣賞展覽。

視障人士參加模型製作和觸摸工作坊。

視障人士參加模型製作和觸摸工作坊。

歷史博物館繼續與香港小童群益會、保良局、協康會、香港新移民服務協會等本地社區團體和非牟利機構合作,於年內為長者、新來港定居人士、青少年和少數族裔人士舉辦「社區關懷計劃」,通過各項推廣活動,例如故事劇場和模型製作工作坊,增進他們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歷史博物館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資助,開展「耆趣藝遊—賽馬會健腦行計劃」。該項為期18個月的先導計劃於二零一四年三月推出,為長者和腦退化症患者提供展覽導賞服務,並舉辦工作坊和外展活動,讓參加者在有助刺激思維、互相分享經歷及進行社交互動的環境下,探索文化歷史和藝術品。

「耆趣藝遊」專為長者及腦退化症患者而設,鼓勵他們探索文化歷史和欣賞藝術品。

「耆趣藝遊」專為長者及腦退化症患者而設,鼓勵他們探索文化歷史和欣賞藝術品。

歷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超過759 900人次。除了香港海防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外,歷史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規模較小的分館,分別是位於鰂魚涌公園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及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年內,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超過91 300、39 400和14 800人次。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由筲箕灣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除了常設展覽「海防風雲六百年」外,博物館於年內還舉辦了「甲午—爭與戰」及「南京大屠殺圖片展」兩個專題展覽。

二零一五年三月,海防博物館、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及近代史研究中心,以及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合辦「第四屆近代中國海防國際學術研討會」,逾30位香港、內地和海外的專家學者應邀出席。

海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超過120 800人次。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位於法定古蹟甘棠第之內。紀念館除了兩個以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蹟及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為題的常設展覽外,年內還舉辦了兩個專題展覽,分別是「黃埔軍校—近代中國軍事人才的搖籃」和「館藏選粹—百年甘棠第」。

紀念館全年的參觀者超過58 900人次。

香港科學館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巨龍傳奇」展覽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是本港歷來最大規模的恐龍展覽。展覽佔地2 500平方米,參展的13個機構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包括內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海外專業機構。展覽內容豐富,在逾190項展品中,約有半數為恐龍化石,如全副骨架、頭骨、椎骨、帶羽毛恐龍和恐龍蛋等。其他精彩展品包括長30米的恐龍骨架模型、機械恐龍,以及複製恐龍腳印化石遺址。展覽空前成功,入場人次超過77萬,不僅刷新了香港科學館專題展覽的參觀人數紀錄,更成為康文署歷來最受歡迎的展覽。

為加強展覽的吸引力,科學館採用了物像辨識裝置、實時立體展現和擴增實境技術等先進技術,製作多個多媒體節目、電腦動畫和互動展品。其中的「尋龍記」流動應用程式,讓觀眾可隨時隨地看到活靈活現的恐龍動畫,並獲得「2014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最佳流動應用程式(流動資訊)金獎,以及「2013/14亞洲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大賽」優異獎。

「動感挑戰站」展覽的展品讓觀眾一展身手。

「動感挑戰站」展覽的展品讓觀眾一展身手。

二零一四年六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九日舉行的「動感挑戰站」展覽既歡樂又刺激。20組互動展品測試觀眾的運動細胞和身體協調能力,極富挑戰性。觀眾可從中了解不同動作涉及的感覺和心理過程,深入認識視覺、聽覺、觸覺、本體感覺、平衡感覺等各種感觀以及運動對人體的影響。展覽由芬蘭科技中心Heureka負責製作和提供展品,吸引逾283 700名觀眾入場參觀。

「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展」於二零一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二十四日舉行,展出約20組實物模型和互動展品,包括着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的實物模型,藉此介紹中國探月工程歷年來的進展和成就,揭示探索月球背後的動機,並提高市民對航天科技的興趣。展覽廣受歡迎,入場人次超過143 600。是次展覽由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和國家航天局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和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策劃,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香港理工大學協辦。展覽亦簡介香港理工大學在本地研發的航天技術對國家探月工程的貢獻。為配合展覽,科學館特別邀請中國航天專家主持講座講解中國過往的探月任務,並安排在周末舉行互動節目,介紹月球科學知識。

「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展」展出「玉兔號」月球車的一比一模型。

「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展」展出「玉兔號」月球車的一比一模型。

「神奇物質—材料科學展」於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至二零一五年四月十五日舉行,通過一系列互動展品,引領觀眾走進奇妙的現代物料世界。觀眾可以親自接觸鐵磁流體、非晶態金屬、形狀記憶金屬和泡沫等各種不同物料,獲得獨一無二的體驗。是次展覽由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和美國材料研究學會製作和提供展品。截至二零一五年三月三十一日,已有148 800名觀眾入場參觀。

「神奇物質—材料科學展」上,參觀者用保齡球重擊強化玻璃,以測試玻璃的強度。

「神奇物質—材料科學展」上,參觀者用保齡球重擊強化玻璃,以測試玻璃的強度。

年內,逾1 586 100人次參觀科學館的展覽及參加其教育和推廣活動。

香港太空館

自一九八零年啟用以來,香港太空館通過舉辦展覽、天象節目和推廣活動,向市民大眾推廣天文知識。何鴻燊天象廳配備先進的放映及控制系統,為觀眾帶來視聽效果震撼的全天域電影、立體球幕電影和天象節目。互動展品寓教育於娛樂,讓觀眾利用有趣的方式探索太空科學。

為喚起公眾對香港光污染問題的關注,太空館與香港大學、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聯合舉辦光污染研究比賽及攝影比賽,得奬作品於二零一四年七至八月期間在太空館大堂展出。

太空館與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從200名獲得提名的本地中學生選出30人,在二零一四年八月二日至十日前往北京和酒泉參加訓練營,學習太空科學知識、體驗太空人的訓練過程。

學員參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了解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

學員參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了解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

二零一四年十月八日晚上,太空館在星光大道舉辦路邊天文活動,讓市民透過儀器觀測月全食這個特別的天文現象,藉以推廣天文學知識。當晚,約有3 000人參與這項活動。

市民透過星光大道的天文望遠鏡觀賞月全食。

市民透過星光大道的天文望遠鏡觀賞月全食。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八日,「盲人觀星傷健營2014」在西貢天文公園旁草地舉行,逾40個團體參與。節目包括攤位和天文觀測活動,讓參加者體驗觀星的樂趣。是次活動吸引超過2 200人參加,當中包括視障、聽障、肢體傷殘、低收入和少數族裔的人士。

「盲人觀星傷健營」參加者利用凸字星圖,學習星座知識。

「盲人觀星傷健營」參加者利用凸字星圖,學習星座知識。

太空館在二零一四年九月推出免費的「星夜行」流動應用程式,網羅中西星圖、天文資訊和相關活動資料。用戶可透過流動電話或平板電腦,利用程式的雙語錄音資料以及實時計算位置的星圖,隨時隨地辨認天體或星座,聆聽有關星座的故事。程式自推出以來大受歡迎,至今錄得超過46 000次下載。

年內,太空館放映了一個天象節目、兩部立體球幕電影、三部全天域電影和兩個學校節目,當中包括太空館首次自行製作、利用數碼放映系統播放的天象節目《日食傳奇》。年內,何鴻燊天象廳吸引了約348 700名觀眾。

另外,太空館舉辦了13個專題展覽,連同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的參觀者,合計超過479 500入場人次。另外,又舉行了417場推廣活動,共有超過24 200人次參加。

香港文化博物館

年內,香港文化博物館致力提供多元化的節目和活動,重點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流行文化和設計。

本署在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完成後,於二零一三年七月至十一月就建議清單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其後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的意見,擬備涵蓋480個項目的清單。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於二零一四年六月公布。同年十二月,本港四個項目—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獲選列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連同之前已經列入名錄的六個項目(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香港至今共有十個項目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週」是港台兩地一年一度的文化交流活動。今年文化博物館首度參與其事,在台北舉辦其中一個開幕節目「非常香港—傳統風俗文化」展覽,以配合二零一四年的主題「香港民俗文化‧文學足跡」。是次展覽輔以延伸活動,展示13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台灣觀眾介紹本港的民間風俗。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底至二零一五年三月中,本署聯同敦煌研究院在文化博物館舉辦大型展覽「敦煌—說不完的故事」,讓香港市民認識敦煌的文化藝術。展品約有120組,包括複製洞窟、壁畫臨摹作品、彩塑臨品、經卷(敘利亞文)及聖經,從歷史、宗教、藝術、文化、社會等角度展現敦煌文化豐富多彩的面貌。展覽吸引了約196 000人次參觀。

「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展出複製洞窟,呈現敦煌文化絢麗多姿的面貌。

「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展出複製洞窟,呈現敦煌文化絢麗多姿的面貌。

「吉卜力工作室場面設計手稿展‧高畑勲與宮崎駿動畫的秘密」展覽於年內夏季舉行,由文化博物館籌劃,吉卜力工作室與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協辦。展出的逾1 300張場面設計手稿全部來自吉卜力工作室極受歡迎的動畫,是吉卜力工作室創作動畫的藍本,參觀者可藉此重溫工作室整個創作歷程。展覽在短短三個多月已吸引約434 000人次參觀,反應非常熱烈。

觀眾參觀「吉卜力工作室場面設計手稿展‧高畑勲與宮崎駿動畫的秘密」展覽,使用錄音導賞服務欣賞展品。

觀眾參觀「吉卜力工作室場面設計手稿展‧高畑勲與宮崎駿動畫的秘密」展覽,使用錄音導賞服務欣賞展品。

文化博物館與香港設計師協會五度合作,聯合策劃「視野—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2014」,藉以介紹精彩嶄新的海報設計,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豐富博物館的海報收藏。是次展覽有32個國家及地區參加,設計師、組合及公司合共518個單位共提交1 556件作品。展品包括專業評審團選出的222件入圍作品及評審的代表作。

「視野—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2014」展出世界各地的海報。

「視野—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2014」展出世界各地的海報。

文化博物館與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合辦「屾︰當代香港攝影」展覽,以配合「香港國際攝影節2014」。展覽邀請了九位知名藝術家,各自展出兩組迥異的攝影作品,呈現兩種表達攝影藝術的方法,呼應展覽標題「屾」隱含的兩山並峙之意。此外,展覽也深入探討攝影師如何構思其藝術作品及運用了哪些技巧。

文化博物館在二零一四年六月至九月期間推出新節目「請坐‧請坐」,當中包括以椅子為主題的展覽和教育活動。重點節目「卓椅非凡:穿梭時空看世界」展覽與故宮博物院合辦,由文化博物館籌劃。來自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世界著名博物館的珍貴藏品,首度在香港展出。

「卓椅非凡:穿梭時空看世界」展覽按照不同主題擺放椅子。

「卓椅非凡:穿梭時空看世界」展覽按照不同主題擺放椅子。

年內,文化博物館與教育局、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浸會大學創意研究院聯合舉辦「藝術同行」計劃,為中學生及大學生提供一系列培訓課程,以提升他們在欣賞及推廣藝術方面的知識和技巧。此外,文化博物館與教育局合辦展品實談、工作坊和研討會,以支援全方位學習和高中課程。

香港文化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超過930 300人次。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分館,分別是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上窰民俗文物館,參觀者分別超過92 300、227 400和41 100人次。

藝術推廣辦事處

在二零一四至一五年度,藝術推廣辦事處與不同伙伴合作,舉辦一系列社區及公共藝術推廣計劃,藉以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以及鼓勵公眾欣賞藝術。

「藝聚政府大樓」公共藝術計劃把藝術品帶進政府大樓,以提升大眾對藝術的興趣。計劃自二零一零年推出,至今已舉辦了三屆,為13幢政府大樓設置藝術品,增添藝術氣息。

「藝聚政府大樓」計劃為沙田大會堂設置的藝術品,成為新人留影的熱門景點。

「藝聚政府大樓」計劃為沙田大會堂設置的藝術品,成為新人留影的熱門景點。

「藝綻公園」公共藝術計劃旨在讓年輕人於本地公園展示藝術才華,將藝術融入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二零一四年五月,為期三個月的「藝綻公園2014」於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揭幕。三間本地設計學院應邀按個別地點的特色設計13件藝術品。本署亦邀得不同的文化和表演團體舉行多項配套活動及節目。

設置在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的藝術品「管你唔到」。

設置在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的藝術品「管你唔到」。

本署與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合辦「起動駿業街遊樂場為工業文化傳統公園(第一期)」計劃,透過以「創造精神—九龍東工業的過去與未來」為展覽主題,藉文字、影像及藝術作品在四個貨櫃內展示觀塘的工業發展歷史,把駿業街遊樂場設計成活力與創意兼備的公共空間和主題公園。展期為二零一四年九月至二零一七年八月。

「公共藝術計劃—將軍澳市鎮公園、室內單車場及體育館」於二零一二年展開,目的在於提升市民對運動的興趣及美化香港單車館公園的環境。在二零一四至一五年度,本署在公園裝置三件委約的公共藝術作品。

這件由公共藝術計劃徵集的藝術品設於香港單車館公園內,用以美化環境。

這件由公共藝術計劃徵集的藝術品設於香港單車館公園內,用以美化環境。

「悠遊藝術大樓」公共藝術計劃把政府大樓部分公共空間變成饒富趣味的藝術天地,讓市民在繁忙的生活中有更多機會接觸和欣賞藝術。二零一五年年初,本署選出四組藝術家為赤柱市政大廈、東涌市政大樓、大角咀市政大廈及龍逸社區會堂創作配合場地空間特色兼具社區特色的公共藝術品,在二零一五年年中至二零一六年年中展出。

油街藝術空間(油街實現)

「油街實現」為促進本地年輕藝術家交流而設,致力在社區層面推廣藝術。這個開放平台已成為鼓勵大眾共同參與及創作的藝術空間。

二零一四至一五年間,「油街實現」舉辦年度展覽「正 反」。本地藝術家伍韶勁、藝術團體Meta4 Design Forum及海外藝術家萊安德羅‧埃利安應邀利用裝置製造聲音和影像,建構現實與虛構之間的交融點。「油街實現」亦舉辦XCHANGE、「城建藝行」及「生活現場」等公眾參與計劃。「油街實現」已成為藝術家與坊眾溝通交流的寶貴平台。

「正 反」展覽的展品營造虛幻的立體視覺效果。

「正 反」展覽的展品營造虛幻的立體視覺效果。

「油街實現」推出「火花!」展覽計劃系列,鼓勵實驗性的藝術創作,探討藝術與當代生活和社會議題的關係。年內,這個系列舉行四個展覽,其一為「火花!之於那微不足道:止於廣闊」。這個展覽是楊陽、羅偉珊、李以進、蘇瑋琳及王鎮海五位客席策展人與陳翹康、蔡志厚、黎朗生、林兆榮、李穎姍、麥影彤、王鎮海及黃潔宜(與Ali Wong)八位本地藝術家交流的印記。展品分為「行去邊」、「行開下」及「行落去」三個主題,展現本地當代藝術的不同面貌。

「火花!之於那微不足道:止於廣闊」展覽藉展品探索燈光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火花!之於那微不足道:止於廣闊」展覽藉展品探索燈光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是提供藝術教育的平台,同時讓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和市民大眾交流分享。該中心積極與藝術家、相關學院和藝術機構建立伙伴合作關係,合辦優質活動以配合公眾不斷轉變的需求,讓市民更能體會創作藝術和參與其中的樂趣。

年內,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辦為期一年的重點項目「藝術專修課程」,為藝術愛好者和年輕藝術家提供培訓,並舉辦以新媒體藝術和工作室實習為題的工作坊,讓學員深入了解當代藝術的創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