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72年,程剛憑着《十四女英豪》榮獲第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導演、女配角(盧燕)和錄音(王永華)獎時,他在香港影壇也因該片而有了一個人所共知的綽號—「百慢導演」。六、七十年代,票房能超過一百萬的電影不多。首個「百萬導演」是張徹(作品《獨臂刀》(1967))。程剛在邵氏公司當導演的第三部作品《十二金牌》(1970)就賣了144萬(踞全年最高票房第二位);《十四女英豪》票房更超過250萬。不過,由於他慢工出細活,《十四女英豪》拍了一年,其後的《天網》(1974)更拍了兩年,所以「百萬」也就變了「百慢」。程剛是編劇出身,一般都是自編自導。可能這樣,更拖慢了速度。《天網》從資料搜集到編寫,劇本完成稿便據說足有一呎厚。

程剛有一個傳奇人生。他雖生於大地主家庭,但學歷卻僅及小學三年級,那是因為他在13歲時,有天家裏飛來了一隻麻雀,鑽進了陶瓷花瓶裏,小程剛拿起花瓶,卻不慎把它砸了。他害怕後母責難,便偷偷離家出走,從此再也沒有返過家裏。

他登上一艘貨輪,到了漢口才發現家鄉已淪陷在日軍手裏。他過着流浪的生活,後來加入了「兒童劇團」到處演出。1949年,又從廣州逃到香港,晉身電影界,很快便成了粵語片最出色、最搶手的編劇,與吳回、李鐵、珠璣、王鏗、秦劍、楚原等多位著名導演合作無間,其中與吳回尤其合拍,不獨作品數量最多,成績也最好:《人約黃昏後》(1951)、《百變婦人心》、《父與子》、《芸娘》、《大雷雨》(均為1954)、《秋海棠》(1955) 、《海》(1963)等,都是精彩紛紜的電影。程剛的劇本不論原創、文學改編(包括中外名著、五四時期文學和本地流行小說)、取材自西方電影抑或流行廣播劇,皆游刃有餘,編劇功力成熟深厚。粵語片在六十年代式微,他被邵氏公司羅致,生產速度才慢了下來。他在粵語片時也試過執導,但正式的自編自導,卻要到邵氏之後。

嚴格來說,程剛始終編優於導。他雖以南來者的身份來到香港,但通過銳利和細膩的觀察,並大概吸收了吳回的人文情懷,很快便融入這個華洋交雜、南北共處的社會,而寫出了大量富寫實色彩與悲憫調子的佳作。但到加入了工廠化、機械化、以羶色腥作為製作方針的邵氏公司裏(不少電影,不管故事、類型或背景,例必加插最少一兩個女性露胸鏡頭),卻開始後勁不繼。估計程剛的創作心情未必如粵語片時期般如魚得水,到了後期,甚至也無法避免拍攝了諸如《賭王大騙局》(1976)、《應召名冊》(1977)、《流氓千王》(1981)等媚俗作品。

這,大概也是一闋那一代粵語影人的奈何曲。

「[編+導] 回顧系列」將集中回顧及重估香港電影中合編、導於一身的影人創作歷程與成就,更大程度或會偏向編劇一職,目的是與觀眾一起探討及了解劇本在電影創作裏所佔的地位(這方面的研究過去一直較少被觸及),目前在整理中的,便有岳楓、李亨、王鏗、左几/何愉、秦劍/司馬才華、李晨風、楚原等人。作為系列的第一個登場人物,程剛實可被譽為粵語片中的「一代編劇」。希望觀眾可以在這裏的二十多部電影中找到佐證。

程剛生平
程剛,安徽省壽縣人。1924年出生,家境富裕,13歲時因失手打破了一個大花瓶,害怕被後母責罵而離家出走,登上一艘貨輪藏身,流落到漢口,替圖書館拉門,從此他竟得以在館裏自修苦讀。未幾,加入「兒童劇團」到各地表演,18歲已當上舞台導演。1949年後,他從廣州逃到
香港,致電到紅極一時的天空(即電台廣播)小說家李我,主動替他寫讀書報告,從此晉身電影界,第一部編劇作品是梁琛導演的《夜半鐘聲》(1950)。不到一年(1951),已執導演筒,拍成《斷腸母子心》和《春到人間》,並成為粵語片最搶手編劇。

1967年,粵語片式微,程剛加入邵氏公司,先是替幾部沒有完成的電影當「補鑊」導演,其後正式執導《神刀》(1968)、《豪俠傳》(1969)及《十二金牌》(1970)等,成為賣座導演。自此他寫劇本和導演的速度越來越慢,故又被稱「百慢導演」。不過到了後期,商業的壓力使他被逼跟隨大部份邵氏作品的低俗作風,編、導了一連串的賭片和假社會寫實甚或中國文學名著之名來賣弄色情的俗品。晚年他去了台灣發展,也不如意。

程剛一生編寫過的劇本約有三百多個,拍成電影的有98個(其中17個自任導演)。他有兩名兒子,程小龍是著名音響效果師;程小東則是著名武術指導、動作設計和導演。

本節目由「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客席策劃

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