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72年,程刚凭着《十四女英豪》荣获第十一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女配角(卢燕)和录音(王永华)奖时,他在香港影坛也因该片而有了一个人所共知的绰号—「百慢导演」。六、七十年代,票房能超过一百万的电影不多。首个「百万导演」是张彻(作品《独臂刀》(1967))。程刚在邵氏公司当导演的第三部作品《十二金牌》(1970)就卖了144万(踞全年最高票房第二位);《十四女英豪》票房更超过250万。不过,由于他慢工出细活,《十四女英豪》拍了一年,其后的《天网》(1974)更拍了两年,所以「百万」也就变了「百慢」。程刚是编剧出身,一般都是自编自导。可能这样,更拖慢了速度。《天网》从资料搜集到编写,剧本完成稿便据说足有一呎厚。

程刚有一个传奇人生。他虽生于大地主家庭,但学历却仅及小学三年级,那是因为他在13岁时,有天家里飞来了一只麻雀,钻进了陶瓷花瓶里,小程刚拿起花瓶,却不慎把它砸了。他害怕后母责难,便偷偷离家出走,从此再也没有返过家里。

他登上一艘货轮,到了汉口才发现家乡已沦陷在日军手里。他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加入了「儿童剧团」到处演出。1949年,又从广州逃到香港,晋身电影界,很快便成了粤语片最出色、最抢手的编剧,与吴回、李铁、珠玑、王铿、秦剑、楚原等多位著名导演合作无间,其中与吴回尤其合拍,不独作品数量最多,成绩也最好:《人约黄昏后》(1951)、《百变妇人心》、《父与子》、《芸娘》、《大雷雨》(均为1954)、《秋海棠》(1955) 、《海》(1963)等,都是精彩纷纭的电影。程刚的剧本不论原创、文学改编(包括中外名著、五四时期文学和本地流行小说)、取材自西方电影抑或流行广播剧,皆游刃有余,编剧功力成熟深厚。粤语片在六十年代式微,他被邵氏公司罗致,生产速度才慢了下来。他在粤语片时也试过执导,但正式的自编自导,却要到邵氏之后。

严格来说,程刚始终编优于导。他虽以南来者的身份来到香港,但通过锐利和细腻的观察,并大概吸收了吴回的人文情怀,很快便融入这个华洋交杂、南北共处的社会,而写出了大量富写实色彩与悲悯调子的佳作。但到加入了工厂化、机械化、以膻色腥作为制作方针的邵氏公司里(不少电影,不管故事、类型或背景,例必加插最少一两个女性露胸镜头),却开始后劲不继。估计程刚的创作心情未必如粤语片时期般如鱼得水,到了后期,甚至也无法避免拍摄了诸如《赌王大骗局》(1976)、《应召名册》(1977)、《流氓千王》(1981)等媚俗作品。

这,大概也是一阕那一代粤语影人的奈何曲。

「[编+导] 回顾系列」将集中回顾及重估香港电影中合编、导于一身的影人创作历程与成就,更大程度或会偏向编剧一职,目的是与观众一起探讨及了解剧本在电影创作里所占的地位(这方面的研究过去一直较少被触及),目前在整理中的,便有岳枫、李亨、王铿、左几/何愉、秦剑/司马才华、李晨风、楚原等人。作为系列的第一个登场人物,程刚实可被誉为粤语片中的「一代编剧」。希望观众可以在这里的二十多部电影中找到佐证。

程刚生平
程刚,安徽省寿县人。1924年出生,家境富裕,13岁时因失手打破了一个大花瓶,害怕被后母责骂而离家出走,登上一艘货轮藏身,流落到汉口,替图书馆拉门,从此他竟得以在馆里自修苦读。未几,加入「儿童剧团」到各地表演,18岁已当上舞台导演。1949年后,他从广州逃到
香港,致电到红极一时的天空(即电台广播)小说家李我,主动替他写读书报告,从此晋身电影界,第一部编剧作品是梁琛导演的《夜半钟声》(1950)。不到一年(1951),已执导演筒,拍成《断肠母子心》和《春到人间》,并成为粤语片最抢手编剧。

1967年,粤语片式微,程刚加入邵氏公司,先是替几部没有完成的电影当「补镬」导演,其后正式执导《神刀》(1968)、《豪侠传》(1969)及《十二金牌》(1970)等,成为卖座导演。自此他写剧本和导演的速度越来越慢,故又被称「百慢导演」。不过到了后期,商业的压力使他被逼跟随大部份邵氏作品的低俗作风,编、导了一连串的赌片和假社会写实甚或中国文学名著之名来卖弄色情的俗品。晚年他去了台湾发展,也不如意。

程刚一生编写过的剧本约有三百多个,拍成电影的有98个(其中17个自任导演)。他有两名儿子,程小龙是著名音响效果师;程小东则是著名武术指导、动作设计和导演。

本节目由「香港粤语片研究会」客席策划

本节目内容并不反映主办机构的意见。如遇特殊情况,主办机构保留更换节目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