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錢其濂
四十年來,音樂事務處致力推廣音樂,培育了不同年代的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藉此時刻,音樂事務處邀請一眾傑出舊生及音樂總監分享他們在音樂事務處的點滴,見證音樂事務處的成長。
黃錢其濂,JP(前音樂事務統籌處音樂總監)
黃錢其濂在1979年接替蕭炯柱,成為音樂事務統籌處第二任音樂總監,見證了當時政府給予香港年輕人的支持。「當年政府給我們訂下兩大目標,第一是栽培下一代的音樂家,提供中西樂器培訓;第二是拓展觀眾,因為音樂需要有觀眾欣賞,更何況我們要為下一代開闢出路。年輕音樂人將來怎樣在社會求生?要有懂音樂的觀眾,相當重要。」
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對香港文化與社會發展特別關注。「以往的港督,對音樂都不太重視,但麥理浩本人對音樂很投入,也很受年輕人歡迎。當年他常常出席音樂會,在場年輕人都會鼓掌以示歡迎。」關於麥理浩,黃錢其濂還記得一段小插曲。「當時我的上司是康樂文化專員。有一次,麥理浩繞過專員,直接打電話給我。我以為是上司跟我開玩笑。麥理浩客氣地說:『I am your Governor!』」原來港督當年知道有一位音樂名家路經香港,就直接給黃錢其濂打電話,希望她為音統處學員安排舉辦大師班。黃錢其濂因這次機會認識了小提琴家史頓 (Isaac Stern)。
當時音統處本着以上兩個目標,開始推出樂器訓練班,栽培演奏者,另一方面則通過「樂韻播萬千」音樂會,向廣大市民推廣音樂。黃錢其濂任內的工作策略之一,就是展示香港音樂人的才華。「不是單憑我說學生有多優秀,而是要讓觀眾聽到、看到。何況音樂是全球共通的語言,讓人了解音樂,最好就是帶音樂往外走。」後來,史頓在塞浦路斯開設音樂學院,音統處透過不同渠道提供資助,讓香港的年輕人前往塞浦路斯接受大師指導,一面受訓,一面演出,後來更有學生遠赴倫敦交流。這就是香港音樂人才往海外交流的開端。
「香港樂手在外地表演常常佔上風。」黃錢其濂說,每次音統處成員外訪,表演節目必定有中樂。中樂在不同地方都相當受歡迎。「觀眾非常熱情,聽到香港的年輕樂手演奏中西樂,表演出神入化,大家都高呼要再來一遍,差點不讓我們離開。」她說,當時這種交流不僅讓樂手之間建立友誼,更使樂手得以履行介紹中樂和西樂的使命。
黃錢其濂曾主持很多音樂發展策略會議,在當時的政府中,可說是獨一無二。「在音統處工作期間,當然要和政府不同部門的政務官開會,也要與不同的音樂家接觸。音樂家的背景可以很不相同:汪酋三是上海人,湯良德則來自北京。他們說着不同的方言。」黃錢其濂形容,儘管與會者說不同的語言,交流卻非常順暢。「說上海話和北京話的中樂專家,與說英文的官員一起開會,在政府一同共事工作。」他們在會上的討論,經黃錢其濂審閱後,以英語載錄為正式會議記錄,現存放在香港政府檔案處。
黃錢其濂見證了香港早期的音樂發展。雖然她是政務官,主理行政工作,卻熱愛音樂。她本身是一位出色的鋼琴家,年輕時獲獎無數。「熱愛音樂的人,總會讓人感受到這份熱情。畢竟,音樂就是溝通的藝術。」黃錢其濂說。 |
|
更多故事
回到誌慶短片頁
回到四十周年誌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