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署的文化節目組全年舉辦音樂、舞蹈、中國戲曲、戲劇和跨媒體演藝節目,以饗觀眾。這些節目內容豐富,由傳統經典藝術至前衞而富創意的節目,包羅萬有,讓觀眾欣賞到本地和世界各地的精彩表演。在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文化節目組舉辦的文化節目超過981項,入場觀眾約有431 200人次。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四周年,本署呈獻大型交響管樂音樂會,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香港警察樂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軍樂隊和香港合唱團協會參與演出。
|
|
解放軍軍樂團與香港警察樂隊在伊利沙伯體育館演出大型交響管樂音樂會,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四周年。 |
|
香港大會堂舉辦了多項金禧誌慶節目,除了上文提及的「香港管弦樂團與馬友友」音樂會和大型節目「舞蹈日」外,還有「絲綢之路合奏團與馬友友」音樂會及多項由本地藝術家和藝團擔綱演出的節目,當中「百年粵樂粵曲名家作品演唱會」,邀請了尹飛燕、吳仟峰、阮兆輝、吳美英、李龍、南鳳、陳咏儀、新劍郎、蓋鳴暉、龍貫天和鍾麗蓉等多位粵劇名伶獻唱,星光熠熠;至於「名人話當年座談會」則請來舞蹈、粵劇、戲劇和音樂等不同界別的藝壇前輩,暢談昔日在大會堂演出原創作品的點滴情懷,細說這座文化殿堂的獨特氛圍如何啓發他們的創作靈感。
|
|
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和絲綢之路合奏團團員向傳媒介紹他們新的音樂會。 |
|
「中國戲曲節2011」於六月至七月期間舉行,藉以弘揚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讓觀眾可以欣賞中國不同地方的戲曲劇種,包括粵劇、京劇、崑曲、湖南祁劇、上海評彈和潮劇。除了舞台表演外,戲曲節還舉辦展覽、研討會、工作坊和講座等各式各樣的延伸活動,讓市民加深對中國戲曲藝術的認識,更懂得欣賞戲曲之美。
為紀念李斯特誕生二百周年和馬勒逝世一百周年,本署舉辦了多個音樂會,邀請奧地利維也納愛樂樂團和德國馬勒室樂團等蜚聲國際的樂團,以及來自俄羅斯的尼哥拉‧迪米丁高和來自瑞典的安妮‧蘇菲‧馮奧達等多位著名音樂家和本地一眾藝人為觀眾獻技。
|
|
維也納愛樂樂團載譽重臨香港,為樂迷演出一場美妙難忘的音樂會。 |
|
年內呈獻的其他主要節目包括:梅理‧柏拉雅、安蘇菲‧慕達和伊扎克‧普爾曼的「喝采系列」音樂會;英國DV8形體劇場《講唔講得先?》和阿根廷探戈之火舞團《火熱探戈》等舞蹈製作;以及由來自英國的彼得‧格連納韋和來自荷蘭的薩斯基亞‧寶迪琪執導的多媒體劇場《藍星球》。至於歌劇方面,匯聚世界各地和本地歌唱家演出的製作包括香港歌劇院的《中山‧逸仙》和非凡美樂的唐尼采蒂歌劇《嵐嶺痴盟》。
|
|
由國際知名導演彼得‧格連納韋和薩斯基亞‧寶迪琪執導,並在本港首次公演的多媒體劇場《藍星球》,重新演繹洪水與挪亞方舟的故事。 |
|
|
|
意大利作曲家唐尼采蒂最膾炙人口的三幕浪漫歌劇《嵐嶺痴盟》於二零一二年一月在香港上演。圖為其中一幕。
|
|
本署一向支持本地藝人和藝團,讓他們有機會參與不同藝術形式的專題系列節目的演出,當中包括呈獻本地新進編舞家作品的「舞蹈新鮮人」系列;本地現代舞大師與後起之秀切磋舞藝的「舞在平行線」系列;讓本地藝團重演多齣他們深受歡迎的作品,以豐富藝團常備劇目的「劇場‧再遇」系列;為年輕和著名編劇家提供展示作品平台的「劇場裏的臥虎與藏龍」計劃;「音樂顯才華」系列;以及為本地有潛質的藝壇新秀提供表演平台的「新蕊粵劇場」演出系列。
本署亦舉辦大型文化活動供市民免費參加,例如舉行第九屆「粵劇日」,邀請本地新進藝人和藝團表演,令藝術普及化。
|
|
本署把每年十一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粵劇日」,藉此保存及推廣粵劇這種寶貴的藝術形式。 |
|
為進一步支援本地藝人的成長和發展,除轄下場地外,本署繼續物色其他地點用作表演場地。年內,本署舉辦了「詠懷古蹟」系列,在茶具文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三棟屋博物館等文物地點上演多項別具特色的節目,以配合這些地方的獨有氛圍。
當中精彩節目包括:在香港鐵路博物館舉行的《粵韻樹下音樂廳》和7A班戲劇組《鐵道緣》;以及不加鎖舞踊館幾位前衞舞者在三棟屋博物館的歷史氛圍中,與傳統客家情歌進行跨界創作的《3D動屋》。這項新措施不但可以加強對本地藝術界的支援,而且充分顯示本署致力提高市民大眾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關注。
年內,本署繼續與各國駐港領事館及各大小文化機構合辦各類活動,當中包括舉行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以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