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Print
Cultural Services

博物館

本署負責管理七所大型博物館,即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這些博物館負責收藏、修復、研究、展出及詮釋香港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署亦負責管理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以及七所規模較小的博物館,即茶具文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在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本署轄下各間博物館吸引了逾510萬人次入場參觀。本署會繼續為不同類型的觀眾推出啓發性和趣味兼備的展覽和節目。為了加強宣傳博物館節目和擴大觀眾層面,本署增設市場及業務拓展組,提升博物館的品牌形象及加強推廣工作,並與外間機構建立伙伴合作關係。

幼童在「博物館小先鋒」暑假營,分享自己手造的互動遊戲,樂在其中。

本署於二零一二年二月推出「香港公共博物館」入門網站,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市民查閱本署轄下14所博物館、兩所文物中心、一所電影資料館和一所視覺藝術中心所提供的節目及活動詳情。

香港藝術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於二零一二年四月參與了Google 「Art Project藝術計劃」,展示187件館藏藝術品,當中大部分是香港著名藝術家的作品。通過這項計劃,本港的藝術品可在虛擬的「無牆博物館」中展示,讓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細心欣賞兩所博物館精彩的藏品。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

為加強博物館的管理和營運,讓專業人士和社會大眾更廣泛參與有關這方面的工作,當局在二零一零年十月成立了三個(即藝術、歷史和科學)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年內,諮詢委員會繼續就各所博物館的定位、業務發展、推廣及管理事宜向本署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專業人士、學者、博物館專家、藝術家、收藏家、藝術推動者、企業家、市場推廣和公關專業人士,以及社區領袖。在多個博物館範疇,他們均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於二零零八年七月成立,目的是監督首次在香港進行的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並就普查工作向政府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本地學者、專家和社區代表。第二屆委員會的任期於二零一一年一月一日開始,委員人數有所增加,以吸納更多方面的專家。另外,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亦予擴大,包括就保護、研究、宣傳、弘揚、傳承及振興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意見。

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

為培育博物館專業人員,本署在二零一零年開始推出「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招聘了十位修讀不同學科(例如藝術、美術史、傳播、文物修復、文化管理和建築)的本地和海外大學畢業生,提供為期兩年的培訓。他們分別派駐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和文物修復組。

這批見習員在上司的指導下,學習如何管理博物館服務和籌辦教育活動,並有機會嘗試籌備展覽和其他計劃。「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第二階段將於二零一二年年底展開,招聘15位見習員。

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策劃具國際視野的展覽和活動,把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介紹到香港,為香港營造一個多元文化藝術環境。在二零一二年,藝術館與大英博物館合辦了「神禽異獸—大英博物館藏珍展」,展出古今中外各種造型奇特的神禽異獸藝術珍品,為藝術館五十周年館慶連串慶祝活動揭開序幕。

「神禽異獸 ─ 大英博物館藏珍展」的主禮嘉賓駐足欣賞其中一件展品 ─ 龍形神獸。

「東西共融:從學師到大師」展覽展出藝術館館藏中別樹一格的中國外銷畫,藉此探討西方美術傳統在中國外銷畫發展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兩項為配合二零一零年上海世博會而舉辦的「承傳與創造—『水墨對水墨』及『藝術對藝術』」展覽,在二零一一年於藝術館重新展出,讓市民大眾欣賞以水墨藝術創作的香港當代藝術作品,並了解水墨畫的傳統及其在本港的發展。

藝術館又舉辦了「非常藝術家—夏碧泉傳奇」展覽,以表揚已故本地著名藝術家夏碧泉對香港藝壇的貢獻,並安排教育角和講座系列等活動,增進參觀者對夏氏作品的了解和興趣。

香港藝術館籌辦「非常藝術家 ─ 夏碧泉傳奇」回顧展,向這位知名的本地已故藝術家致敬。

在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舉行的其他大型展覽還包括「吳冠中—畫.舞.樂」,以及與中國美術學院和潘天壽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墨韻國風—潘天壽藝術回顧展」。

香港藝術館展出現代中國書畫名家潘天壽逾30幅作品。圖中所見,開幕典禮的主禮嘉賓正在參觀展覽。

為增加市民大眾欣賞藝術的興趣,藝術館舉辦了一系列教育活動。以「神禽異獸—大英博物館藏珍展」為例,藝術館特別設計了「嘩哈神獸樂園」教育角,透過電腦遊戲和摺紙活動,揭示展品有趣的一面;另外,又增設錄音導賞和一系列專題講座,以豐富觀眾在參觀展覽之餘的其他藝術體驗。

「神禽異獸 ─ 大英博物館藏珍展」中的「嘩哈神獸樂園」教育角內容豐富,互動性強,吸引參觀者駐足欣賞。

藝術館又推出手語專題導賞服務,幫助殘疾人士欣賞藝術,在舉行「神禽異獸—大英博物館藏珍展」期間,又與香港展能藝術會以伙伴形式合辦「神禽異獸探索之旅」。

視障人士參與「神禽異獸 ─ 大英博物館藏珍展」的藝術導賞,分享鑑賞藝術的樂趣。

另外,與本地藝術機構亞洲藝術文獻庫聯合籌劃的「香港藝術1960至2010」講座系列,全面闡述香港藝術的發展歷程。

在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藝術館亦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合辦「十七世紀中國的藝術革命:至樂樓藏明遺民書畫選」展覽,展出60多組珍貴書畫作品。

香港藝術館於年內吸引了338 246人次入場參觀,並舉辦了2 426節教育和推廣活動,共有73 400人次參加。

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藏品包括已故羅桂祥博士所捐贈的茶具和沏茶用具,以及由羅桂祥基金捐贈的罕貴中國陶瓷和印章。「博土造壺:香港陶瓷茶具創作1986-2010」展覽展出多位本地陶藝家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的作品,參觀者逾84 000人次。茶具文物館還舉辦了多項活動,讓市民大眾認識茶藝和欣賞茶具精品,年內吸引了197 360人次入場參觀。

參觀者觀賞「博土造壺:香港陶瓷茶具創作1986 ─ 2010」展覽中的各類陶瓷茶具。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一向以培養大眾對歷史的興趣,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以及培養市民對國家的歸屬感為使命。博物館致力蒐集、保存和展出與本港、華南及海外地區歷史息息相關的文物。

《祥和—中國香港之光︰沉香經典御寶珍藏展》的參觀者正在細看展品,以了解沉香與「香港」這個地名的歷史淵源。

除了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外,歷史博物館亦主辦或與本港、海外和內地的文博機構合辦各類專題展覽。

「五味紛陳—半世紀的中國生活記憶」展覽,展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國家經濟改革開放期間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消費品,讓觀眾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民眾生活上的變化。

「五味紛陳 — 半世紀的中國生活記憶」展出1950至1990年代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及圖片。

「開科取士—清代科舉展」展出逾百組來自上海市嘉定博物館,以及在本地徵集所得的文物,介紹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剖析科舉制度的演變和沒落,以及探討科舉制度在1 300年來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

「香港貨幣」展覽展出不同年代的香港硬幣和紙幣以及相關的物品,包括試鑄的樣幣、鑄模、流通硬幣、紀念金幣的石膏模型、紙幣的設計圖、版票、印鈔用的鋼版,以及未經切割的連張鈔票等。展出的文物約有700件,輔以精彩的歷史圖片和錄像,道出香港各種貨幣的時代背景,以及貨幣購買力這些年來的轉變。這些展品與港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本港歷來最大規模的貨幣展覽 ─「香港貨幣」─ 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展出大量硬幣和紙幣藏品。

歷史博物館與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於二零一一年四月至五月期間,在北京宋慶齡故居合辦「歷久常新—中華百年旗袍變奏曲」展覽。年內舉辦的另外四項展覽,分別為「協力耕耘: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及戰後香港農業社會」、「船塢與香港—香港修造船業圖片展」、「香港史前水域」和「香港潮州飲食文化」。

為提高市民對本地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興趣,香港歷史博物館全年舉辦了種類繁多的教育及推廣活動,例如周末講座、手工藝工作坊、實地考察、電影放映會和外展活動等。

為配合「辛亥革命百周年展」,歷史博物館在二零一一年四月和五月邀請了本港多位歷史學家和專家在有關這個課題的講座系列中擔任主講嘉賓。在二零一一年五月舉行的「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50位來自內地、香港、台灣、日本和美國的歷史學家和專家,分享彼此的最新研究結果,並重新全面探討辛亥革命在政治、社會和歷史上的重要影響。

在二零一一年七月,歷史博物館與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合辦了「華商資本:歷史和文獻」研討會。

為配合新高中課程,博物館在二零一一年七月舉辦了「第一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其他比賽包括「第五屆歷史照片研究比賽」和「『鑑古知今,考試人生』分享徵文比賽」。為進一步向小學生推廣本地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在二零一一年十月至二零一二年二月期間合共舉辦了12場外展話劇表演,學生觀眾達3 090人。

香港歷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達655 403人次。除了香港海防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外,歷史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規模較小的分館,分別是位於鰂魚涌公園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及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年內,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有70 346、38 861和13 532人次。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轄下的分館,由位於筲箕灣的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除了常設展覽「海防風雲六百年」外,博物館還舉辦了「天國春秋—太平天國文物展」和「負隅頑抗—加拿大部隊與香港保衛戰」兩個專題展覽。

為配合香港保衛戰七十周年紀念,海防博物館推出了「古蹟互動劇場」,在二零一一年十一月至二零一二年二月期間,與香港演藝學院表演藝術教育中心合辦了約50個演前工作坊和14場互動劇場表演,參與工作坊和入場欣賞表演的中學生超過3 000人。

參觀香港海防博物館的學生透過不同的活動認識香港早期的歷史。

海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共有127 129人次。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位於法定古蹟甘棠第之內。年內,除了兩個以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蹟及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為題的常設展覽外,紀念館還舉辦了兩個專題展覽,分別是「有史必有斯人—辛亥人物郵票展」和「理想的追尋—辛亥革命後的孫中山與廣州」展覽。

「理想的追尋 ─ 辛亥革命後的孫中山與廣州」展覽,介紹孫中山先生及其追隨者在廣州三次建立政權的歷史事蹟。

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孫中山紀念館於二零一一年十月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了「辛亥革命:施塔福攝影展」,又於二零一一年十月與廣州博物館和濟南市博物館,在濟南市博物館合辦「革命‧再革命—從興中會到廣州政權」展覽。在二零一一年十月至二零一二年二月期間,該館亦與廣州博物館和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在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合辦了「南.望共和」展覽。

紀念館全年的參觀者共有97 920人次。

香港科學館

香港科學館的使命,是通過具國際水準的服務和設施,提高公眾對科技的興趣。科學館亦致力增添藏品,令其科技文物館藏更豐富,以供市民大眾欣賞及作研究、教育之用。

為慶祝香港科學館成立二十周年,科學館與瑞士駐香港總領事館於二零一一年四月十八日至八月三十一日期間合辦「愛因斯坦(1879-1955)」展覽。這項人物暨科學展覽展出數百件由瑞士伯爾尼歷史博物館借出的展品(包括具有紀念價值的文物珍品、複製品、文件記錄、動畫和電影),介紹這位天才科學家的生平及重大貢獻。科學館亦與香港科技大學合辦「愛因斯坦在香江」活動,並舉行一系列教育活動,例如由諾貝爾獎得主和其他傑出科學家主持的講座、宇宙學學術會議、音樂研討會和音樂會。展覽吸引了259 700人次入場參觀。

圖示的「鏡子走廊」,讓人有若置身無限空間的感覺,場內放映有關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生平的錄影片段。

「美食科學」展覽於二零一一年十月十四日至二零一二年二月一日舉行,讓觀眾了解食物科學,懂得分辨有關食物的事實與謬誤。日本科學未來館為展覽提供了60多項互動展品和視像節目,從不同角度介紹食物科學,包括我們的味覺如何運作、食物的包裝和保存方法、廚餘的循環再造,以及探討糧食危機及其帶來的影響。為了令展覽內容更豐富,科學館特別設計了四件附加本地元素的互動展品,讓觀眾認識營養標籤、食品生產過程和廚餘的循環再造。是次展覽共有122 000人次入場參觀。

「美食科學」展覽闡述有關食物的事實與謬誤。

科學館與香港醫學博物館合辦了「以疫制疫—神奇疫苗」展覽。展覽內容包括疫苗的演變和製造過程、接種疫苗在防止傳染病和慢性疾病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以及疫苗日後的發展等課題。展覽於二零一一年九月至二零一三年年中舉行,科學館特別為這項展覽設計了多件互動展品。

「以疫制疫 ─ 神奇疫苗」讓公眾了解疫苗對人類的影響及它們未來的發展。

此外,科學館與漁農自然護理署於二零一一年十一月至二零一二年二月期間合辦了兩項展覽,分別介紹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內獨特的火山岩柱,以及香港的候鳥和濕地。

年內,科學館蒐集了11套電動器具和神經外科器具藏品,並為常設展覽廳設計和製作了兩件全新的互動展品「幻彩影子」和「圈圈雲」。館內的兒童天地進行翻新工程後,在二零一一年五月重新開放。全新設計的兒童天地面積更大,為小孩子提供一個更佳的學習環境。

科訊廊於二零一一年六月遷至現址後,展覽場地面積擴大,讓本地大學可以展示更多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果。科訊廊舉辦了三項專題展覽,分別是「『心臟衛士』:全日二十四小時健康監護系統」、「納米科技」,以及「醫工合作.完美醫療」;首兩項展覽與香港科技大學合辦,最後一項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

在二零一一年十月,科學館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香港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合辦「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邀請內地和本港四位傑出科學家就基礎科學以至能源和材料的發展等課題作公開演講,介紹最新的科技發展,以及華人科學家所作的貢獻。

科學館於二零一一年三月舉辦了「中學校際科學常識問答比賽2011」。比賽每兩年舉行一次,今屆共有67間學校參加。

科學館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及理學院和IBM於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合辦「科學館之夜」,作為香港大學及IBM一百周年,以及科學館二十周年的慶祝活動。60間中學共600名師生參加了這項新穎的活動,與專家晤談、觀賞影片、參與工作坊和探索各個展廳。

「活的科學2011」由裘槎基金會贊助,由科學館與英國文化協會、教育局和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合辦,內容包括科學傳意比賽、辯論比賽、講座系列、工作坊、示範及科學話劇表演等多項教育活動。

科學館又聯同各學術機構、專業團體和政府部門合辦多項特備節目,包括「趣味科學比賽」、「常識百搭科學專題探究展覽」、「香港學生科學比賽」、「第四十四屆聯校科學展覽」、「機械奧運會」、「研究資助局公眾講座」,以及「科學為民服務巡禮」。

年內,科學館展覽的參觀者達1 157 764人次,而教育和推廣活動的參加者則有204 344人次。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在一九八零年開幕,是致力在本港推廣天文和太空科學知識的重要機構。館內的主要設施包括何鴻燊天象廳、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兩個展覽廳合共有50多組展品,當中主要為互動展品。何鴻燊天象廳為觀眾帶來視聽效果震撼的全天域電影,以及放映具教育性的天象節目。

太空館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合作,在二零一一年八月至十一月期間舉辦了一項名為「岫岩隕石坑」的專題展覽,介紹中國首個被證實的隕石坑。

香港太空館舉辦「岫岩隕石坑」展覽,介紹隕石坑的形成以及中國第一個被證實的隕石坑 — 岫岩隕石坑。

為慶祝中國在太空對接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功,太空館於二零一一年九月至二零一二年三月期間舉辦了一項名為「天宮一號」的專題展覽。

太空館已發出招標文件,為兩個展覽廳進行翻新工程,並會設計和展示新展品,以便營造一個模擬環境,讓參觀者體會穿梭太空的經驗。太空館的網站 (http://hk.space.museum)載有大量關於天文和太空科學的資料和教材,深受大眾歡迎。

太空館與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及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體驗營於二零一一年八月舉行,30名獲選參加的本地中學生前赴中國北京和西昌兩地訪問,學習太空科學知識和親身體驗太空人訓練。

年內,太空館上映了兩個天象節目、四部全天域電影和三套學校節目,共吸引315 109名觀眾。

在香港太空館舉行的全天域電影《腦作戰:環法顯雄心》首映禮上,職業單車手洪松蔭和何兆麟與觀眾分享訓練生活的點滴。

另外,太空館舉辦了12個專題展覽,連同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總計參觀者達403 253人次。此外,亦舉行了170項推廣活動,共有20 669名市民參加。

香港文化博物館

年內,香港文化博物館繼續舉辦各式各樣以文化和創意為主題的展覽。博物館於二零一一年三月底至七月期間舉辦了一項大型展覽「彼思動畫25年」,展出彼思動畫製作室大量極具創意的珍藏作品,展品有400多件,包括以不同媒介繪畫的原稿、雕塑、早期動畫短片和特別製作的媒體裝置,讓參觀者深入認識有名的彼思電腦動畫的幕後製作過程。展覽吸引了超過435 000人次入場參觀,創下文化博物館參觀人數最高記錄。

「彼思動畫25年」展覽提供兩組不可錯過的多媒體體驗 ─ 「《反斗奇兵》幻影箱」及「藝術風景」。

年內舉辦的其他專題展覽包括:「博、精、深、新—林家聲藝術人生」展覽,向觀眾展現粵劇名伶林家聲燦爛的人生和藝術生涯;以及「獅子山下.掌聲響起.羅文」展覽,回顧藝人羅文多姿多彩的演藝事業和本港流行音樂的發展。

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獅子山下.掌聲響起.羅文」展覽,講述著名藝人羅文在演藝事業上的難忘片段和本港流行音樂的發展。

為感謝漫畫家雷雨田的家人把雷氏的作品慷慨捐贈予文化博物館,博物館特別舉辦了一個展覽,展出雷先生創作的50幅「烏龍王」社會諷刺漫畫作品。

參觀者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細意欣賞本地漫畫家雷雨田的作品。這些作品由雷氏家人慷慨捐贈予博物館,當中包括雷氏最受歡迎的漫畫「烏龍王」。

「深刻人間—黃新波的藝術歷程」展覽,展出黃新波家人所捐贈由黃先生創作的作品,讓觀眾認識版畫家黃新波對二十世紀本港及中國內地版畫藝術發展的影響。另外還有「趙少昂弟子作品展覽系列」第二輪最後一項展覽「縈迴心印—何鳳蓮作品展」,展示國畫家趙少昂的弟子如何把這位一代大師的繪畫風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黃新波作品展展出逾200件作品,讓參觀者有機會欣賞這位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的版畫家的精心傑作。

文化博物館年內亦舉辦了一個名為「英國製造─英國文化協會當代藝術展1980-2010」的專題巡迴展覽,展出達明安.赫斯特及莎拉.盧卡斯等37位著名英國當代藝術家的傑作,觀眾可藉此難得機會,一睹英國藝術發展的新面貌。

博物館又與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合辦「時裝.視野」展覽,把本地別出心裁的時裝設計呈現觀眾眼前。

「時裝.視野」展覽向觀眾展示本地時裝設計師的作品。

年內,博物館舉辦了林林總總與「彼思動畫25年」展覽相關的教育活動。博物館與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合作,舉辦「創意無限:當代動畫藝術—美國、歐洲及亞洲」國際研討會,讓大眾加深認識當代的動畫世界。

此外,博物館舉辦了「動畫世界繽紛英語遊戲」活動,通過互動形式讓學生有機會欣賞、認識和創作藝術作品。

香港文化博物館「彼思動畫25年」展覽的互動項目備受歡迎。

為配合「深刻人間—黃新波的藝術歷程」展覽,文化博物館與香港版畫工作室合辦了一系列配套活動。在「刻劃人間—版畫研習四步曲」活動中,大專及中學學生獲邀參加為期四個月的工作坊。同學研習藝術家黃新波的版畫後所創作的優秀作品,獲安排在展覽中展出。年內還舉辦了形形式式的教育活動,以配合各項展覽。精彩活動包括「香港音樂講座系列」、「林家聲藝術人生粵劇傳承分享會」、時裝講座系列、工作坊、導賞團,以及為市民大眾、學校和弱勢社羣舉辦的特備節目。

粵劇名伶林家聲博士細說其數十載演藝歷程,令戲曲愛好者有所啓發。

本署委託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繼續進行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為本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記錄。

在「根與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開幕典禮上,多位小朋友穿着傳統民族服飾表演舞蹈。

為加深市民對非物質文化的認識,本署於二零一一年十月舉辦「根與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覽除着重介紹內地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歷史發展及所採取的措施外,還展示自二零零六年四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以來,香港在這方面的工作成果。八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為觀眾作示範表演,深受歡迎。

中國國務院於二零一一年五月底審批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港四個本土文化項目,即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大坑舞火龍成功列入名錄中,這些項目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得到肯定。

香港文化博物館全年的參觀者共有796 326人次。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分館,分別是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上窰民俗文物館。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為95 407、209 404 和 45 106人次。

藝術推廣辦事處

在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藝術推廣辦事處通過一系列社區及公共藝術推廣計劃,與不同伙伴攜手合作,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藉以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以及提高公眾對藝術的欣賞能力。

「藝聚政府大樓」計劃於二零一零年十月推出,三名本地藝術家特別為長沙灣政府合署、荃灣政府合署和灣仔稅務大樓創作藝術品,於二零一一年六月至十一月期間展出。在展出藝術品之前,辦事處舉辦了「學生參與活動」,讓大專學生向專業藝術家學習藝術裝置。

「藝聚政府大樓」計劃展覽開幕典禮在長沙灣政府合署舉行。主禮嘉賓與參與計劃的學生於典禮後合照。

「潮裝公園」計劃於二零一零年十月展開,旨在為公園增添藝術元素。辦事處於二零一一年五月中在鰂魚涌公園安裝三組新設備和告示牌,並與香港設計中心、建築署,以及本港多位建築師和設計師合作,在歌和老街公園推行「潮裝公園」計劃,預計工程將於二零一二年年底或之前完成。

「潮裝公園」計劃為康文署轄下公園設施注入新意。圖為鰂魚涌公園的「藤織空間」座椅。

「藝綻公園2012」計劃邀得三所本地大學的建築系學生,於二零一二年三月至二零一三年一月期間,為尖沙咀東海濱平台花園、大埔海濱公園和赤柱海濱長廊創作公共藝術作品,為這三個臨海的公園添上新妝。

「藝綻公園2012」計劃舉辦林林總總的活動,讓藝術更貼近公眾。圖為其中一項在公園舉辦的表演節目。

為鼓勵大眾參與藝術和推廣本地藝術作品,政務司司長辦公室通過「添馬艦公眾藝術計劃」公開徵集作品提案,獲選作品會在添馬公園展示。首批藝術品預計在二零一二年年中安裝妥當。

「添馬艦公眾藝術計劃」透過展板公開徵集作品提案,獲選作品會在添馬公園展示。

辦事處於二零一二年一月在將軍澳市鎮公園、室內單車場及體育館推行「公共藝術計劃」,向本地和海外藝術家徵集作品提案。「西貢區議會公眾藝術計劃2009」的四件藝術作品亦於二零一一年安裝妥當。

「西貢區議會公眾藝術計劃」中獲主辦單位委約製作的公共藝術作品,已安置於康文署轄下多個場地。圖為座落於將軍澳寶翠公園的《跨越》。

自二零一二年一月起,辦事處與香港設計中心合辦「由兵馬俑啟發設計」公共藝術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推廣於二零一二年七月至十一月期間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覽。

為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欣賞視覺藝術,辦事處舉辦第五屆「藝遊鄰里計劃」,為三位本地藝術家在不同地區舉辦個展,又與多個機構及多位本地設計師合作,致力通過藝術欣賞凝聚不同階層的社會人士。

「藝遊鄰里計劃V」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出林東鵬的藝術作品。

坐落於油街12號的紅磚建築物極富歷史價值,並已藉憲報宣布為法定古蹟。為加強社區參與,辦事處與多個非政府機構合作,舉辦獨特的「油街12之試鏡」計劃,邀請12個迥然不同的組合(包括iPhone用戶、建築系學生、南亞裔家庭、北角區居民等),與藝術家攜手合作,通過攝影創作關於這幢建築物的故事。是次活動的攝影作品和幕後花絮已於二零一二年一月起上載互聯網,供公眾瀏覽。

「油街12之試鏡」計劃邀請12個不同社羣與12位藝術家合作,攝製與油街12號有關的不同作品。圖為該計劃的紀念品。

辦事處又與多個內地市政組織合作,籌辦「香港圖像藝術節2011:新一代!國際大學生交流展」,以促進大珠江三角地區的文化合作。這項展覽由康文署、深圳市對外文化交流處和深圳市文體旅遊局合辦,並由藝術推廣辦事處、關山月美術館和香港版畫工作室協辦。展覽於二零一一年八月首先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展出,作為「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誌慶活動,並於二零一一年九月至十月期間移師香港沙田大會堂展出。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辦工作坊,介紹平版印刷藝術。

辦事處舉辦了兩項展覽,展出來自中國、澳洲、巴西、加拿大、捷克、意大利、馬來西亞、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約160名大學生的作品,並舉辦一系列配套活動,又通過網上虛擬展覽向世界各地進行宣傳,藉此建立國際文化交流平台。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的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是一所提供視覺藝術訓練的機構,年內舉辦了多項具代表性的計劃,包括為藝術愛好者和年輕藝術家提供為期一年藝術訓練的「藝術專修課程」,以及鼓勵知名藝術家在留駐期間與公眾互動交流並舉行作品展覽的「藝術家留駐計劃」。

藝術專修課程畢業生的中國書畫作品,於香港大會堂展出。

另外,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於二零一一年夏季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合作,推出全新的「『美麗新世界』社區藝術夏令營」計劃,並於二零一一年八月初舉辦兩個藝術營,讓殘疾人士參與繪畫、環境藝術、講故事、面具和影偶創作等工作坊,譜寫出屬於自己、擺脫城市生活枷鎖的「美麗新故事」。結業禮暨展覽於二零一一年八月底舉行,為該計劃畫上完美句號。

殘疾人士透過參與藝術夏令營表達自我,發揮才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