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首页 ENGLISH繁體版 网页指南 联络我们
按鈕首页 按鈕前言 按鈕服务承诺 按鈕理想、使命、信念 按鈕康乐事务 按鈕文化事务 按鈕行政事务 按鈕附录

博物馆

本署负责管理七所大型博物馆,即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科学馆、香港太空馆、孙中山纪念馆及香港海防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负责收藏、修复、研究、展出和诠释香港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署亦负责管理香港电影资料馆、艺术推广办事处、香港文物探知馆、屏山邓族文物馆暨文物径访客中心,以及七所规模较小的博物馆,即茶具文物馆、李郑屋汉墓博物馆、罗屋民俗馆、上窑民俗文物馆、三栋屋博物馆、香港铁路博物馆和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

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本署辖下各所博物馆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推出多项启发性和趣味兼备的展览和节目,吸引逾450万人次入场。

年内,本署公布第四份公共博物馆五年业务计划(二零一五至二零年)。该业务计划载列博物馆的理想、使命和信念,以及为追求卓越而制定的发展计划。个别博物馆和办事处亦拟定了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计划。

穿越—香港博物馆节2015

为增进公众对本地公共博物馆的认识,让博物馆文化走近市民大众的生活,本署于二零一五年夏天举办香港首个博物馆节「穿越—香港博物馆节2015」。香港博物馆节提供72项节目,分为「反转博物馆」节目系列、展览及电影系列、教育及延伸活动系列、博物馆节特备活动四大类。

香港博物馆节的亮点项目包括启动派对和多项特备活动,例如「我要做馆长」体验之旅、「外星人玩转太空馆」、「珍藏上医馆」、「文物行」、「H.A.S.博物馆亲子工作坊」,以及一系列由馆长主持的讲座和认识博物馆幕后工作的活动。博物馆节各项活动均广受市民欢迎。

观众参加「我要做馆长」体验之旅,由香港艺术馆的馆长带领认识艺术馆的幕後工作。
「珍藏上医馆」的参加者带来书画、照片、古籍文献、银器及钱币「就诊」,谘询专业的文物修复人员文物保存及修复的技巧。

二零一六年一月免费入场

二零一六年一月推出的「优游博物馆」,是政府举办的「欣赏香港」运动其中一个亮点项目。这项活动为期一个月,期间康文署辖下博物馆均免费开放让市民参观。

博物馆咨询委员会

为加强博物馆人员的问责性,以及让公众有更多机会参与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政府就艺术、历史和和科学三个范畴,各成立一个博物馆咨询委员会。年内,各咨询委员会继续就博物馆的定位、业务发展策略、市场推广及社区参与,以及提高博物馆运作效率和问责性的措施向本署提供意见。委员会成员包括学者、博物馆专家、艺术家、艺术推动者、市场推广和公关界的专才,以及社区领袖。

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负责督导有关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并就有关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见。委员会成员包括本地学者、专家和社会贤达。第四届委员会的任期于二零一五年一月一日开始。委员人数较以往有所增加,以便加入更多不同范畴方面的专家。另外,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亦予扩大,就保护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宜(包括研究、宣传、弘扬、传承及振兴)提供意见。

博物馆见习员培训计划

为培育新一代博物馆专才,本署推行「博物馆见习员培训计划」。安排见习员派驻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电影资料馆、艺术推广办事处和文物修复办事处,接受为期两年有关博物馆管理或文物修复工作的在职培训。见习员学习如何管理博物馆服务及筹办教育活动,并有机会亲身尝试筹备展览及其他项目。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的见习员共有26名。

香港艺术馆

年内,香港艺术馆参与「香港周2015」,并首次与台北当代艺术馆合作,筹办「以艺术之名—香港当代艺术展」。该展览展出由八位艺术家配合场地而创作的装置作品,探讨当代艺术若干关键议题。

林岚为台北「以艺术之名—香港当代艺术展」创作的装置作品《在「一样的月光」下「明日话今天」》。

香港艺术馆联同广东省博物馆及澳门博物馆于年内合作举办「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内地巡展,展览以外销瓷作为主线,分别在浙江省博物馆及湖北省博物馆巡回展出,共录得50多万参观人次。

年内艺术馆亦与本地艺术机构合作,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合办专题展览「别有洞天:蝙蝠之旅」,从当代的角度诠释传统中国艺术。

户外展览「无墙唱谈」于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开幕,展出分别由刘小康和郑波创作的两组大型艺术装置,邀请途人一起「唱谈」艺术,互相了解。此外,艺术馆还举办一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市民欣赏艺术的兴趣,并与创不同协作合办互动节目,让参加者加深对艺术家的认识,让生活变得更有创意。

梳士巴利花园艺术广场「无墙唱谈」展览展出的艺术装置。

二零一五年夏天,艺术馆和香港艺术馆之友联同萨凡纳艺术设计大学香港分校,举办为期两周的「夏日艺术活动2015—点止打机咁简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活动内容包括工作坊、讲座和参观等,学生可以运用专业工具,学习设计电子游戏。艺术馆举办的教育和延伸活动,共吸引逾4万人次参与。

为吸引更多年轻参观者,艺术馆于二零一五年十月推出为期三年的赛马会「艺术馆出动!」教育外展计划,在闭馆期间派出艺术教育专车到访不同学校和社区。该计划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进行,特别为中小学生而设,希望透过各种有趣的互动活动、多媒体游戏和创作活动,将艺术欣赏带进校园。

为深入了解香港艺术发展的脉络、丰富研究资料库的内容,艺术馆于二零一五年与两个非牟利团体合作,开展两个新的研究计划。与亚洲艺术文献库合作的「香港艺术史研究(第二期)」延续二零一三年的先导研究计划,探讨香港一九六零和七零年代的艺术生态。艺术馆在二零一五年十月十日举行小组讨论会,分享研究成果,学者、研究专家和艺术工作者应邀担任嘉宾讲者。与香港艺术历史研究会合作的「一九六零年代前香港西方媒介创作概论(第一期)」,则研究一九六零年代以前香港艺术的发展。为配合这项研究,艺术馆以香港的西洋画创作为题,在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举行研讨会。除分享研究成果外,首席研究员还与嘉宾讲者对谈,一同探讨今日与一九六零年代以前的艺术家,在创作上有何分别。

艺术馆举行一系列小组讨论会,分享「香港艺术史研究(第二期)」的研究成果。

艺术馆已建立香港艺术研究平台,透过网站分享馆方档案库的资料,利便与香港艺术有关的研究工作。平台的试验版已上载艺术馆的资料。在下一个阶段馆方会邀请其他博物馆、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加入平台,令网站的内容更为丰富,推动香港艺术的研究工作。

香港艺术研究平台透过网站分享香港艺术馆档案的数码化资料。

艺术馆全年的参观人次超过117 500。艺术馆已于二零一五年八月三日闭馆,进行大型扩建及修缮工程。艺术馆修缮完毕后,可望于二零一九年第二季向公众开放。

茶具文物馆

茶具文物馆是香港艺术馆的分馆,藏品包括已故罗桂祥博士所捐赠的茶具和沏茶用具,以及由罗桂祥基金捐赠珍贵的中国陶瓷和印章。二零一五年,茶具文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中大文物馆)合作,在四月十一日至十月四日期间于中大文物馆举行「宜兴紫砂陶艺与文化」展览,展出两馆的宜兴陶艺珍藏,入场参观人次逾28 300。茶具文物馆还举办了多项活动,向公众介绍茶具及茶艺,年内入场人次超过214 700。

香港历史博物馆

香港历史博物馆期望透过香港的独特故事启发思考,触动心灵,藉着探讨人类历史,扩阔参观者的视野。除了常设展览「香港故事」外,历史博物馆还定期主办各类专题展览,亦会与本港、内地和海外的文博机构合办展览。

二零一五年适逢创馆40周年,香港历史博物馆在四至五月举办「藏品的故事」专题展览,精选40组具代表性的历史藏品,例如「四大寇」相片的玻璃底片、一九六零年代得云茶楼的月饼盒、一九七零年代美孚新村的售楼说明书等,与观众分享珍贵藏品背后的故事。展览还透过藏品回顾香港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并介绍历史博物馆在保存香港历史方面的工作。

观众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藏品的故事」展览,细阅藏品说明,了解背後的故事。

为纪念发现深水埗李郑屋汉墓60周年,历史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办「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专题展览。这次展览是香港历来最具规模的汉代文物展,展出内地超过40个文博单位逾160组珍贵的汉代文物,包括难得一见的楚王墓金缕玉衣、汉阳陵陶俑及南越王墓金印,让参观者了解汉代的繁荣盛世,以及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带来的中外文化交流。

观众细心欣赏「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展览展出的汉朝文物。

另一专题展览「日升月腾:从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展出约300件由敏求精舍会员慷慨借出的私人珍藏,包括瓷器、漆器、景泰蓝、玉器、织品、家具、金银器、书画、文房用品、游艺器具及宗教造像等,以崭新的角度引领观众探索明代的历史文化。

「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展覽一角,觀眾正嘗試拼插中國古代家具常用的榫卯結構。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博物馆在二零一五年举办多个特备节目,部分与其他机构合办。节目计有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日本投降矣─全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的「香港各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型展览」、在文化场地及社区场地巡回展出的「中国抗日战争」图片展,以及一系列的讲座、电影放映会、研讨会及论坛。

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香港各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型展览」,观众细心欣赏展出的文物及历史照片。

自二零一六年一月开始,历史博物馆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合办馆外展览。在香港国际机场举行的「香港制造」展览,展示香港的产品和制造业,透过食品、玩具、钟表、鞋履、成衣及电子产品等展品,重现香港制造业昔日的光辉,突显香港人灵活变通、适应力强而且创意无穷的特质。

機場展出的「香港製造」展覽,展板畫上月份牌女郎,供旅客拍照。

年内,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多项教育和延伸活动,包括讲座系列、座谈会、工作坊、研讨会、实地考察、电影放映会、比赛、历史剧场,以及亲子和外展活动等,培养市民对本地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兴趣。

二零一五年四月,博物馆与香港演艺学院携手推出「博物馆互动剧场2015」。
为配合「香港博物馆节2015」,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音乐×历史茶座@『香城茶室』」,观众既可欣赏本地中学中乐团的演奏,亦可观看沏茶示範,参加茶艺讲座。

历史博物馆于二零一五年八月与香港资优教育学苑合办「未来馆长培训班」。此外,博物馆与多所本地大学及专上院校(包括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以及珠海学院香港历史及文化研究中心)紧密合作,一同举办公开研讨会和讲座系列。

历史博物馆继续与香港展能艺术会合办「伤健共融计划」,为听障及视障人士提供手语传译导赏服务及模型制作工作坊。同时,「博物馆共融计划」亦为参观「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展览和「日升月腾:从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展览的听障、视障及智障人士特设手语传译导赏服务、口述影像导赏服务、模型制作及触摸工作坊,让他们尽情欣赏展出的珍品。

「耆趣艺游—赛马会健脑行」先导计划于二零一四年三月推出。计划环绕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为长者和脑退化症患者举办特别导赏团和工作坊,鼓励参加者分享回忆和经历、互动交流,并多一点认识香港的历史、艺术和文化遗产。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历史博物馆大堂展出参加者艺术作品,作为先导计划的压轴节目。

历史博物馆继续与香港小童群益会、保良局、协康会、香港新移民服务协会等本地社区团体和非牟利机构合作,于年内为长者、新来港定居人士、青少年和少数族裔举办「社区关怀计划」,通过故事剧场和模型制作工作坊等推广活动,增进他们对香港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年内,历史博物馆继续进行以长衫、香港儿童生活、玩具及香港工业为主题的征集行动,共征集得超过280件物品。

历史博物馆全年的参观者超过764 000人次。除了香港海防博物馆和孙中山纪念馆外,历史博物馆辖下还有三所规模较小的分馆,分别是鲗鱼涌公园内的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深水埗的李郑屋汉墓博物馆,以及柴湾的罗屋民俗馆。年内,这三所分馆的参观者分别约有88 200、37 200和13 400人次。

香港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分馆,由筲箕湾旧鲤鱼门炮台改建而成。除了常设展览「海防风云六百年」外,年内博物馆还举行以下三个专题展览,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戮力同心─粤港抗战文物展」、「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展」及「同御铁蹄─香港的抗战岁月」。

为庆祝成立15周年,海防博物馆于二零一五年下半年举办一系列公众和特备节目,包括「同乐日」、军事步操表演、军事音乐会、工作坊及讲座系列。

香港海防博物馆为庆祝成立15周年举办一系列活动,摊位游戏是其中之一。

海防博物馆全年的参观者约有126 800人次。

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位于法定古迹甘棠第之内,馆内设有两个常设展览,介绍孙先生生平事迹以及他与香港的密切关系。年内,纪念馆还先后举办「荏苒人生─孙中山次女孙琬和戴恩赛伉俪文物展」和「韶光丽影─民国月份牌与摩登社会」两个专题展览。

观众参观「荏苒人生—孙中山次女孙琬和戴恩赛伉俪文物展」。

纪念馆全年的参观者约有64 400人次。

香港文化博物館

年内,香港文化博物馆提供了多元化的节目和活动,以流行文化和设计为重点。

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的作品一向是文化博物馆的重点藏品。为纪念大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文化博物馆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合作,在二零一五年五月至九月举办「岭南独秀—纪念赵少昂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展览」大型活动,展出两馆的精选珍藏。另外,文化博物馆内的赵少昂艺术馆特别举行「海外藏珍—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赵少昂作品展」,展出三藩市所藏作品。两项展览的参观人数逾93 800人次。

「岭南独秀—纪念赵少昂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展」把画中的飞鸟游鱼变成动画,让观众以崭新方式欣赏国画。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适逢饶宗颐教授百岁华诞,香港文化博物馆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香江艺韵—饶宗颐教授百岁学艺展」,以表扬饶教授在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展品包括饶教授的字画、学术著作、手稿及信札,全面展现饶教授这位大师80年来在学术和艺术上的成就。

参观者欣赏饶宗颐教授的作品《泽润四方连隶书七言联》。

为配合「武‧艺‧人生—李小龙」展览,文化博物馆在「赏‧念 李小龙—收藏家珍藏系列(二)」加入美国著名收藏家陈振辉借出的一批藏品,彰显李小龙在电影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时间游人」展览经精心设计,让观众透过独一无二、活泼生动的方式来体验历史、艺术和文化。参展的18位当代艺术家从文化博物馆常设展厅的历史文物中获得灵感,以绘画、陶塑、产品设计、时装设计、新媒体、音乐、雕塑、相片、装置艺术、混合媒介等各种媒介,从当代的角度重新诠释传统,创作出全新的艺术品。展品分别设置在文化博物馆内不同的常设展厅,让观众成为旅人,在不同的时空穿梭,欣赏本地艺术独特的作品。

「时间游人」展览展出KaCaMa Dsign Lab制作的互动展品《兵‧奕》,相中参观的学生正触摸把玩展品。

另一个展览名为「潜行‧梦空间」。11名本地艺术家利用国画、环境艺术、舞台艺术、声音艺术、雕塑、陶塑、新媒体、装置和相片等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分享做梦和释梦的个人经验,从心理、科学、社会和历史的角度解构梦境。

「潜行‧梦空间」展览参展艺术家杨嘉辉设置「梦FM993」电台,现场播出一系列的节目。

年内,文化博物馆举办「刘小康决定设计」展览,向这位成就非凡、贡献良多的本地设计大师致敬。展览展出刘氏历年来在文化和商业项目以及公共艺术空间方面的代表作,每件作品均与香港社会的发展紧扣相连。《椅子戏》系列等独一无二的跨界作品,也在展出之列。

刘小康的跨界作品《椅子戏》系列风格独特,触发观众思考「什麽决定设计」的问题。

二零一五年九月至十一月,文化博物馆举办「声艺永存‧向林家声致敬」展览,向同年八月逝世的粤剧巨星林家声博士致敬。展览展出林博士的照片、戏服及相关物品,回顾林博士精彩的艺术人生,表彰他在传承粤剧方面的贡献。

展览展出名伶林家声的戏服。

文化博物馆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联合举办「祝福的印记—传统童服里的故事」展览,展出的童服和配件超过200套,分别来自粤港两所博物馆及美国耐冬堂,年代横跨晚清至民国时期。同场亦展出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设计的童服,把传统的吉祥图案结合现代的设计和工艺,使参观者对中式童服有另一番看法。

观众驻足欣赏小童肚兜上精美的吉祥纹样。

年内,文化博物馆继续参与「艺术同行」计划,与教育局、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浸会大学创意研究院及香港中文大学艺术行政主任办公室合作,为中学生及大学生提供一系列培训课程,以提升他们在欣赏及推广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此外,文化博物馆与教育局合办展品实谈、工作坊和研讨会,以支援全方位学习和高中课程。

文化博物馆也与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教师协会合办两场研讨会,以配合「刘小康决定设计」展览。

文化博物馆全年的参观者超过430 100人次。博物馆辖下还有三所分馆,分别是三栋屋博物馆、香港铁路博物馆和上窑民俗文物馆,参观者分别约有91 300、223 800和40 000人次。

香港科学馆

香港科学馆的目标,是将科学知识普及化,希望市民大众都能深入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连系。

「神奇物质─材料科学展」于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至二零一五年四月十五日举行,通过一系列互动展品,引领观众走进奇妙的现代物料世界。观众可以亲自接触铁磁流体、非晶态金属、形状记忆金属和泡沫等各种不同物料,得到独一无二的体验。是次展览由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和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制作和提供展品,吸引逾175 000名观众入场参观。

小童参加示範活动,体验材料科学的趣味。

科学馆与故宫博物院合办「西洋奇器─清宫科技展」,展期为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九月二十三日。展览糅合科学与历史,展出约120件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西方科学仪器,反映清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说明科技对推动社会发展如何重要。此外,科学馆还设计多件互动展品和多媒体节目,呈现这些科学仪器如何运作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个展览吸引逾139 000名观众入场参观。展览圆满结束后,科学馆应山东博物馆邀请,参与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一日至二零一六年二月二十八日举行的「皇帝眼中的西洋科技」展览,让科学馆的展品与故宫博物院的珍藏同场展出。展览深受山东省济南市的市民欢迎,吸引逾180 000名观众入场参观。

观众细看「西洋奇器—清宫科技展」展出的月晷。

专题展览「海洋怒吼─塑胶垃圾关注计划」于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二零一六年二月十七日举行,展出以塑胶废物制成的艺术装置,探讨塑胶垃圾如何危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展览结合科学与艺术,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展现生态灾难。重点展品由一大堆来自世界各地沙滩的塑胶垃圾组合而成,营造震撼的效果,引发参观者的兴趣。现场还设置互动展品,播放视听节目,讲解塑胶产品的化学成分和对地球构成的威胁。科学馆邀请「学校起动」计划的学生参与海滩清洁活动,利用塑胶垃圾创作艺术品,在展览期间一同展出。展览非常成功,吸引超过128 000名观众入场参观。

展品《海洋的恶梦》由世界各地沙滩收集所得的塑胶垃圾砌成。

「世纪实验:探索神秘的粒子世界」展览于二零一六年三月十八日至五月二十五日期间举行,深入介绍大型强子对撞机这个全球最大、功率最强的粒子加速器,如何透过粒子物理实验,解构宇宙之谜。展览利用多媒体展品、模拟实验室场境,以及对撞机内重约两公吨的巨型超导磁铁组件等等真实部件,为观众介绍这项实验设施内部独特的结构和探测器,突显对撞机在粒子物理学尖端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展览同时介绍香港学者和科学家参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进行研究的贡献。截至二零一六年三月三十一日为止,已有逾32 000名观众入场参观。

「世纪实验:探索神秘的粒子世界」展览展出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腔。

年内,参观科学馆的展览以及参加相关教育及推广活动的人数逾1 124 800人次。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通过举办展览、天象节目和推广活动,向市民大众推广天文知识。何鸿燊天象厅配备先进的放映及控制系统,为观众带来视听效果震撼的全天域电影、立体球幕电影和天象节目。互动展品寓教育于娱乐,让观众利用有趣的方式探索太空科学。

二零一六年三月九日,本港上空可看到难得一见的日偏食。太空馆趁此机会在尖沙咀海旁和中区皇后像广场举办日偏食观测活动,约有450人参加。

尖沙咀海旁举行观测活动,市民一同观赏日偏食。

天象节目《星光解码》配合数码天象投影系统而制作,带领观众追随天文学家的足迹,逐一破解星星的秘密。这是太空馆制作的第二个球幕天象节目,包括大量动画场景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二零一六年三月起放映,为期八个月。

专题展览「多波段宇宙」是「2015国际光年」的节目之一,于二零一五年在太空馆大堂举行,介绍如何利用不同波段的光线探索天体。

二零一五年六月和七月举行第一届香港博物馆节,以「外星人玩转太空馆」为重点节目。这项活动约有200人参加,部分参加者还换上外星人的装束到场,共度愉快难忘的晩上。参加者并且透过天象节目、游戏、观星环节及工作坊,探索宇宙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一家大小化身成外星人,一同探索宇宙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度过愉快难忘的晩上。

太空馆与香港中华总商会、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合办「少年太空人体验营」,从200名获得提名的本地中学生选出30人,在二零一五年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七日前往北京和酒泉参加体验营,学习太空科学知识、体验太空人的训练过程,获益良多。

学员参观酒泉衞星发射中心,了解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

二零一五年十月十七日,「盲人观星伤健营2015」在西贡天文公园旁草地举行,逾40个支持机构参与,吸引超过2 200人参加,当中包括视障、听障、肢体伤残、低收入和少数族裔的人士。这项节目透过摊位游戏和天文观测活动,让参加者体验观星的乐趣。

「盲人观星伤健营2015」提供以三维打印技术制成的模型,让失明人士凭触感认识月球和火星表面的地貌。

太空馆的「星夜行」流动应用程式自二零一四年推出以来,一直大受欢迎,至今录得超过83 000次下载。这个流动应用程式以所有对观星有兴趣的人士为目标用户,网罗中西星图、星座故事的双语录音资料、天文资讯和相关活动资料。「星夜行」流动应用程式在「2015亚洲智能手机应用程式大赛」的「游戏及娱乐教育」组别中获得优异奖。

年内,太空馆放映了一个天象节目、一部立体球幕电影、两部全天域电影和两个学校节目。年内,何鸿燊天象厅吸引了约247 000名观众。

另外,太空馆举办了九个专题展览,连同太空科学展览厅和天文展览厅的参观者,入场人次合计超过286 800。另外,又举行了470场推广活动,共有超过28 000人次参加。展览厅已于二零一五年十月关闭进行翻新工程,将于二零一七年重开。

艺术推广办事处

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艺术推广办事处与不同伙伴合作,举办一系列社区及公共艺术推广计划,藉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鼓励公众欣赏艺术。

「悠游艺术大楼」公共艺术计划把政府大楼部分公共空间变成饶富趣味的艺术天地,让市民在繁忙的生活中有更多机会接触和欣赏艺术。二零一五年七月,本署在赤柱市政大厦、东涌市政大楼、大角咀市政大厦及龙逸社区会堂,设置四组配合场地环境兼具社区特色的公共艺术品。这些委约作品将会展出至二零一七年七月。展期内署方举办导赏团及工作坊等相关活动,丰富观众的整体经验。

参与「悠游艺术大楼」计划的洞穴创意工作室与观众分享作品的构思。

本署在二零一五年十二月推出「公共艺术计划2015」,透过公开比赛的形式,选出四个本地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委约创作公共艺术品。这些作品会在二零一七年年初装设在蓝田综合大楼、调景岭公共图书馆、调景岭体育馆及屏山天水围公共图书馆。

工业贸易大楼是第一座专设艺术品展览空间的政府大楼。「动‧融」雕塑展是大楼艺术空间的试点项目,希望能为大楼的使用者及区内居民带来各种艺术体验。该项展览由本署与香港雕塑会合办,展出超过20件雕塑,展期为二零一六年一月至十二月。

「动‧融」雕塑展的艺术品启发观众深思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本署与起动九龙东办事处合办「起动骏业街游乐场为观塘工业文化公园(第一期)」展览,第一期展览中四个货柜改装成展览空间,展示观塘的工业发展历史,展期至二零一七年八月。为延续第一期的成果,本署将于二零一六年九月展开骏业街游乐场公共艺术计划,作为游乐场翻新工程第二期的一部分。署方会以本地具代表性的工业为题举办公开比赛,选出七件公共艺术作品,二零一八年设置在骏业街游乐场。

油街艺术空间(油街实现)

「油街实现」为促进本地年轻艺术家交流而设,致力在社区层面推广艺术。这个开放平台已成为鼓励大众共同参与及创作的艺术空间。

二零一五至一六年间,「油街实现」举办年度展览「前后」,邀请本地艺术家杨嘉辉、董永康及艺术团体L十透过作品呈现探索艺术创作的过程,北京艺术家宋冬则利用社区弃用的物资建造了「白做园」,此外并举办「XCHANGE盛食当灶」、「依念•同理」及「连结社群」系列。「油街实现」已成为艺术家与坊众沟通交流的宝贵平台。

「前后」展览表达创作概念,欢迎市民参与,一同探索艺术创作历程。
「盛食当灶」分享风乾保存食物和善用剩余食材的小点子,唤起公众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注。

「火花!」展览系列计划展现新一代策展人的艺术视野,把艺术带进日常生活。这个系列在二零一五年举行了两个展览,分别是由丁颖茵策划的「入区搞搞震」及由郑怡敏(阿金)策划的「火花!一百之后」。策展人邀请本地艺术家走进北角,鼓励他们与不同社群协作,创作艺术品。展出作品包括装置、绘画、录像及版画。

艺术家在油街实现及附近地方进行长时间定点记录,作品在「火花!一百之后」展览中展出。

香港视觉艺术中心

香港视觉艺术中心是提供艺术教育的平台,同时让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和市民大众交流分享。该中心积极与艺术家、相关学院和艺术机构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合办优质活动以配合公众不断转变的需求,让市民有机会体验创作艺术品和参与艺术活动的乐趣。

年内,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举办为期一年的重点项目「艺术专修课程」,为艺术爱好者和年轻艺术家提供培训,并与香港城市大学合办「像素之后 动漫美学双年展2015-16」,推广新媒体艺术。此外,中心筹办「对谈!实现现实」会议,促进文化交流,并且举办以新媒体艺术和工作室实习为题的工作坊,让学员深入了解当代艺术的创作过程。

展览展出艺术专修课程2015-16学员的绘画和版画。
「像素之后 动漫美学双年展2015-16」展现新媒体艺术最新的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

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于二零一四年公布,翌年香港文化博物馆辖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组升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非遗办事处)。非遗办事处已落实各项加强保护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包括制定确认、立档、研究、保存、推广和传承的策略。非遗办事处征询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后,现正从清单中选出文化价值较高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以备编制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政府制定保护措施时订立缓急先后次序的参考依据。

年内,非遗办事处以展览及展示的形式,例如举行「根与魂—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以及在市区綵灯会及香港国际机场展示本地师傅的扎作,介绍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自二零一五年十一月起,非遗办事处在荃湾三栋屋博物馆筹划定期展览,并举行教育和推广活动。首个展览名为「口传心授—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二零一六年二月起在三栋屋博物馆举行,介绍本地10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以及相关的传承团体。非遗办事处会继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团体和其他社区机构加强合作,透过举办节庆盛会、展览、展示、讲座、工作坊、研讨会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