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
本署負責管理七所大型博物館,即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館。這些博物館負責收藏、修復、研究、展出及詮釋香港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署亦負責管理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以及七所規模較小的博物館,即茶具文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在二零一零至一一年度,本署轄下各間博物館吸引了逾530萬人入場參觀。本署會繼續推出啟發性和趣味兼備的展覽和節目,以迎合社會不同階層觀眾的喜好。為了加強宣傳博物館節目和擴大觀眾層面,本署增設市場及業務拓展組,提升博物館的品牌形象及加強推廣工作,並與外間機構建立新的伙伴合作關係。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
為加強博物館的管理和營運,讓專業人士和社會大眾更廣泛參與推廣博物館的工作,當局在二零一零年十月成立了三個(即藝術、歷史和科學)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就相關博物館的定位、業務發展、推廣及管理事宜向本署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專業人士、學者、博物館專家、藝術家、收藏家、藝術推動者、企業家、市場推廣和公關專業人士,以及社區領袖。在不同的博物館範疇,他們均具有相關之專業知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於二零零八年七月成立,目的是監督首次在香港進行的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並就普查工作向政府提供意見。委員會成員包括本地學者、專家和社區代表。第二屆委員會的任期於二零一一年一月一日開始,委員人數有所增加,以吸納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專家。另外,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亦予擴展,包括在研究、宣傳、弘揚、傳承、振興等方面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提供意見。
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
為培育博物館專業人員,本署去年開始推出「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招聘了十位修讀不同學科(例如藝術、美術史、傳播、文物修復、文化管理和建築學)的本地和海外大學畢業生,提供為期兩年的培訓,直至二零一二年年底為止。他們分別派駐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藝術推廣辦事處和文物修復組。
這批見習員在上司和導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管理博物館服務和籌辦教育活動及「國際博物館日」等大型活動,並有機會嘗試籌備展覽和其他計劃。
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策劃具國際視野的展覽和活動,把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介紹到香港,為香港營造一個多元文化藝術環境。在二零一零至一一年度,藝術館舉辦了「香港收藏系列」展覽,與本地收藏家建立更緊密的伙伴關係。其中,「博古存珍 — 敏求精舍金禧紀念展」展出敏求精舍會員珍藏的340件達世界級水準的中國書畫、陶瓷和工藝美術品;本署與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合辦的「明月清風 — 至樂樓藏明末清初書畫選」,展出國際知名的香港私人珍藏。另外,藝術館還舉辦了一系列國際學術講座。
|
在二零一零至一一年度,藝術館舉辦了多個大型的當代藝術展覽。「視界新色」是「承傳與創造」展覽系列的前奏,以配合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年內,「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2009」成功舉辦,以表揚香港藝壇表現突出的當代藝術家,並對本土文化特質予以肯定。本屆雙年獎有超過2 200件作品參賽,共頒發14個獎項。
|
|
另外,藝術館舉辦了一系列教育活動,以加深市民大眾對藝術的認識和欣賞。「羅浮宮雕塑全接觸藝術教育展」讓市民大眾和傷殘人士,特別是視障人士有機會通過觸摸仿真度極高的藝術複製品,體驗藝術之美。藝術館又與多個藝術團體和文化機構合辦教育活動,以加強博物館活動的教育意義,並滿足不同人士的需要和配合新高中課程。
|
|
|
在二零一零至一一年度,藝術館在上海舉辦了「承傳與創造 — 水墨對水墨」和「承傳與創造 — 藝術對藝術」兩項大型展覽,展出跨越不同領域的香港當代藝術品,以配合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水墨對水墨」展覽展出創新多變的新水墨書畫,「藝術對藝術」展覽則展示其他當代跨範疇藝術。在促進文化交流方面,藝術館與浙江美術館合辦「東西貫中 — 吳冠中藝術回顧大展」,以紀念這位已故畫壇大師,該展覽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吳冠中個人作品展。
|
香港藝術館於年內吸引了358 290人入場參觀,並舉辦了2 854節教育和延伸活動,共有104 082人參加。
茶具文物館
位於香港公園內的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專門研究和展覽各種中國茶具。自一九八六年起,茶具文物館一共舉辦了八屆「陶瓷茶具創作」比賽及展覽,讓本地陶藝家有機會創作新的茶具和互相交流切磋。為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陶瓷創作,年內舉辦的「陶瓷茶具展覽2010」增設學生組別,展期由二零一零年八月至二零一一年五月,展出公開組和學生組78位本地陶藝家合共100組精選陶瓷茶具創作。
設於館內新翼的羅桂祥茶藝館,展出由羅桂祥基金捐贈的陶瓷和篆刻。為了令市民大眾更清楚了解香港篆刻的歷史及其在中港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所擔當的角色,茶具文物館在「石語刀痕:香港印記」展覽中展出本地著名的資深篆刻家逾60件作品。茶藝館內亦擺放可觸摸的展品,並附有盲人點字說明。年內,茶具文物館的參觀者有169 913人次。
|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一向以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以及培養市民對國家的歸屬感為使命。博物館致力蒐集、保存和展出與本港及華南地區歷史息息相關的文物。
除了常設展覽「香港故事」外,香港歷史博物館還與本港、海外和內地的文博機構合辦各類專題展覽。
年內,歷史博物館舉辦了「歷久常新 — 旗袍的變奏」展覽,介紹旗袍的起源、在一九二零至一九六零年代的轉變,以及設計師如何在旗袍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將這種傳統中國服飾「時裝化」和現代化。「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展覽則介紹東華三院在過去一百四十年來對香港以至海外華人社會的貢獻。另外,「辛亥革命百周年展」展出從香港及境外籌集到的四百多件展品和圖片,其中包括來自圖書館和私人藏家的收藏,藉以紀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一百周年誌慶。年內舉辦的其他四個展覽,分別是介紹香港早期考古工作的「粵海稽古:陳公哲的考古研究和收穫」展覽,以及「一起走過的日子: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林蔭下的學校:村校人和事」及「時光流轉:1970年代中西區照片」。
|
|
|
為提高市民對本地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興趣,香港歷史博物館全年舉辦了種類繁多的教育和推廣活動。
博物館舉辦了三項比賽,分別是「第八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考察報告比賽」、「第四屆歷史照片研究比賽」,以及「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互動電腦遊戲設計比賽。
博物館舉辦的節日特備節目包括:「我愛夏日場」系列的「元宵懷古燈謎街」和「羅綺香囊紙藝坊」,以及「聖誕分紛Fun」系列節目。
博物館與文化及教育機構合辦各類活動,包括「香港地方志」專題講座系列、「華人家族企業與股票市場」研討會,以及「中國現代史上思想的激化」專題講座。
香港歷史博物館全年的參觀人數達614 032。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轄下的分館,由位於筲箕灣的前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除了常設展覽「海防風雲六百年」外,博物館在年內還舉辦了「英軍服務團情報草圖展」專題展覽。博物館的全年參觀者共有122 883人次。
|
孫中山紀念館位於歷史悠久的甘棠第之內。年內,除了兩個以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蹟為題的常設展覽外,紀念館還舉辦了兩個專題展覽,分別是「看多一點點‧甘棠第文物」和「革命‧再革命 — 從興中會到廣州政權」,參觀者共有89 430人次。
|
香港歷史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規模較小的分館,分別是位於鰂魚涌公園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及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年內,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有70 429、32 189和14 342人次。
香港科學館
香港科學館的使命,是通過具國際水準的服務和設施,提高公眾對科技的興趣。科學館亦致力增添藏品,令其科技文物館藏更豐富,以供市民大眾欣賞及作研究、教育之用。
由科學館與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合辦的「智慧的長河: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覽,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九日至二十九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在一幅120米長、6.5米高的巨大銀幕上,把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以電子動態版的形式活現觀眾眼前。科學館並於展廳內輔設展板和文物等展品,同時舉辦一系列講座和研討會,以加強展覽的教育元素。該項展覽在三星期內吸引了93萬人入場參觀,為歷來展覽參觀人數之冠,其中約19萬人來自學校和社會福利機構。
|
新落成的常設展廳「賽馬會環保廊」於二零一零年八月啟用。展品旨在宣揚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並鼓勵參觀者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善用自然資源。
|
「神州生態 — 中國野生動植物標本展」於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零一零年八月三十一日舉行,參觀者可從中認識中國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展品包括四百多件原產於中國的動植物的標本,由重慶自然博物館借出,吸引259 000人入場參觀。另外,為了讓參觀者認識香港的生物多樣性,科學館舉辦了「香江生態」展覽,展出香港獨有的動物品種,例如盧氏小樹蛙。
「達文西的創意奇想」展覽於二零一零年十月八日至二零一一年二月九日舉行,介紹這位天才傳奇的一生及其創作。展品包括五十多件根據達文西手稿內的設計草圖和筆記而製成的互動模型,以及其手稿和畫作的複製本,當中包括在西方美術史上最有名的《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超過110 000人入場參觀。
|
科學館的科訊廊分別與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大學合辦了兩個專題展覽,主題為「轉基因魚快速檢測雌激素類污染」和「宇宙中的生命」。
科學館又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香港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合辦「2010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邀請內地和本港五位傑出科學家就科學之美、天文學、中國工程建設的成就、新藥研發與有機合成等課題作公開演講。
|
「活的科學2010」活動系列由裘槎基金會贊助,科學館與英國文化協會和教育局合辦,內容包括科學傳意比賽、辯論比賽、講座系列、工作坊、示範及科學話劇表演等多項教育活動。
|
年內,科學館的展覽,包括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的「智慧的長河: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覽,共吸引了1 838 577人入場參觀。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在一九八零年正式開幕,是致力在本港推廣天文和太空科學知識的重要機構。館內的主要設施包括何鴻燊天象廳、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兩個展覽廳合共有59組展品,當中大部分是互動展品。何鴻燊天象廳則為觀眾帶來視聽效果震撼的全天域電影,以及放映具教育性的天象節目。
為慶祝中國登月太空船嫦娥二號升空,太空館於二零一零年九月至十二月舉辦了一項名為「嫦娥二號登月計劃」的專題展覽。
|
太空館已獲得撥款,為兩個展覽廳進行翻新工程,並會設計和裝置新展品,以便營造一個模擬環境,讓參觀者體會穿梭時空的經驗。太空館的網站(http://hk.space.museum)載有大量關於天文和太空科學的資料和教材,深受大眾歡迎。
年內,太空館推出了兩個天象節目、四部全天域電影和兩套學校節目,共吸引375 665名觀眾。此外,太空館與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及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體驗營於二零一零年八月三日至九日舉行,30名獲選參加的本地中學生前赴中國北京和西昌兩地,學習基本的太空科學知識和體驗太空人艱苦的訓練。年內,太空館舉辦了11個短期專題展覽,連同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總計參觀者達398 421人次。此外,亦舉行了229項推廣活動,共有24 725名市民參加。
|
為配合在二零一零年十一月舉行的「智慧的長河: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覽,太空館製作了一批介紹宋朝時代生活和文化的展品,令展覽更具教育意義。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全年舉辦多元化的展覽和教育活動。
為慶祝香港文化博物館成立十周年,博物館於二零一零年五月為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舉辦了一項大型活動,當中包括重點節目「裔不可擋」跨文化棟篤笑劇場、「文化多Fun市集」和以多種族裔語言進行的展廳導賞及藝術坊環節,吸引了逾8 000名不同族裔人士參與慶祝活動,體會各族裔的多采文化及傳統習俗。
另外兩個為博物館十周年誌慶而籌辦的專題展覽,分別是「城巿漫遊者 — 社會紀實攝影」和「當下‧活在 — 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2010」。前者是「香港攝影系列」的第二個展覽,展出35組著名攝影師的作品,介紹一九五零年代至今香港社會紀實攝影的發展。為配合該展覽,博物館舉辦了一項研討會,邀請內地、台灣、澳門及本港的資深攝影師和學者參與。「當下‧活在」展覽是第四屆「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由博物館與香港設計師協會合辦,展出從43個國家/地區1 775份參賽作品中嚴格挑選出來的190幅海報。今屆三年展還展出五位享譽全球的評判的精采作品。
|
|
文化博物館於二零一一年三月底舉辦了一項大型展覽「彼思動畫25年」,展出彼思動畫製作室大量極具創意的珍藏作品。展覽展出四百多件展品,包括以不同媒介繪畫的原稿、雕塑、早期動畫短片和特別製作的媒體裝置,讓參觀者深入認識彼思動畫製作室大型動畫的幕後製作過程。
|
年內舉辦的其他專題展覽,包括全新的「趙少昂弟子作品展覽系列」,介紹中國嶺南畫派第三代的發展;以及「墨濯空間 — 董陽孜作品展」,該展覽是港台兩地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之一,除展出著名書法家董陽孜的17幅書法作品外,還特別邀請了台灣建築師陳瑞憲和香港設計師劉小康分別負責展覽的場地和平面設計工作。
|
|
|
為感謝粵劇名伶羽佳慷慨捐贈私人珍藏予文化博物館,博物館特別從其捐贈中精選60件文物展出,藉此回顧這位粵劇前輩對粵劇藝術的貢獻。另外,文化博物館又在香港國際機場舉辦「粵劇舞台美術」展覽,向訪港旅客進一步推廣這門傳統中國藝術。
年內,文化博物館推行了三項合作伙伴計劃,以加強與社區團體的合作,當中包括與香港設計師協會合作舉辦的「香港設計師協會傑出設計學生2010作品展暨研討會」、與香港設計中心合作舉辦的「香港:創意生態 — 商機、生活、創意」展覽,以及與九廣鐵路公司、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和運輸及房屋局合作舉辦的「鐵路百年」展覽。
|
本署委託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繼續進行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制訂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為邀請社區人士參與這項普查,本署和華南研究中心的代表在二零一零年及二零一一年年初出席了區議會和鄉議局的會議,介紹普查的目的,並邀請議員協助提供區內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華南研究中心根據文獻和實地研究所得資料,擬訂了一份涵蓋63個建議主項目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步名單,於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一日提交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
為配合政府申請把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博物館年內繼續舉辦一系列公眾活動,包括講座、導賞考察團和展覽,以推廣上述四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全年參觀者共有397 575人次。博物館轄下還有三所分館,分別是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和上窰民俗文物館。這三所分館的參觀者分別為91 785、207 099和52 842人次。
藝術推廣辦事處
在二零一零至一一年度,藝術推廣辦事處通過一系列社區藝術推廣計劃,與不同伙伴攜手合作,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藉以提高公眾對藝術的欣賞能力。
辦事處於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至二零一一年二月期間舉辦「藝綻公園」計劃,由四間大學的學生創作新穎的藝術裝置,為香港公園、九龍公園、沙田公園和屯門公園添上新妝。另一項嶄新計劃「藝聚政府大樓」於二零一零年十月推出,三名本地藝術家特別為長沙灣政府合署、荃灣政府合署及灣仔稅務大樓創作藝術品,於二零一一年六月至十一月期間展出。在展出藝術品之前,辦事處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至二零一一年六月舉辦「學生參與活動」,讓大專學生向專業藝術家學習藝術裝置。
|
|
「潮裝公園」計劃於二零一零年十月推出,旨在為公園增添藝術元素。鰂魚涌公園的新設備和告示牌將於二零一一年五月中安裝妥當,而歌和老街公園的翻新工程則會於二零一二年年底完成。
「添馬艦公眾藝術計劃」於二零一零年四月公開徵召作品提案,邀請本地藝術家就新的政府總部大樓提交公眾藝術作品提案。獲選入圍的初步提案已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展出,委約藝術作品的最後評審工作將於二零一一年進行。在「西貢區議會公眾藝術計劃2009」下為西貢萬宜遊樂場、將軍澳寶翠公園及寶康公園創作的四件藝術作品,亦已於二零一一年年中安裝妥當。
為了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接觸視覺藝術,藝術推廣辦事處於二零一零年年中舉辦第五屆「藝遊鄰里計劃」,並收到共92份展覽計劃提案,當中六份獲選的傑出提案作品將於二零一一至一三年間於多個地區展出。
|
為加強社區與藝團之間的合作,一同推廣藝術,辦事處與多個團體(包括香港藝術發展局)攜手合辦「視藝掇英專題展覽」,於二零零七至一零年間一共舉行了六個展覽。最後一項展覽是與文化葫蘆合辦的「家家有計 — 香港四十年家居面貌展(1960年-2000年)」。此外,辦事處於二零一零年五月與全人藝動合辦「藝動青川 — 四川地震兩周年藝術愛心大移動」展覽,以及23節視覺藝術及演藝工作坊和展覽導賞。
藝術推廣辦事處年內還舉辦各項活動,通過視覺藝術促進社會共融,當中包括與香港版畫工作室合辦的「長幼同行 — 社區藝術推廣計劃」,以長者、新來港定居人士、低收入家庭,以及病態賭徒和未成年母親所生子女等社群為對象。活動包括率先於二零一零年四月舉辦的一系列工作坊,以及最後於二零一零年八月舉辦的「序曲 — 長幼同行社區藝術推廣計劃」展覽。此外,辦事處還與香港展能藝術會合辦「藝無疆:新晉展能藝術家大匯展2010」。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的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辦了多項具代表性的計劃,包括為藝術愛好者及年輕藝術家提供為期一年藝術訓練的「藝術專修課程」。在二零一零至一一年度開辦的「藝術專修課程」涵蓋三種媒體:繪畫、版畫及雕塑。該課程於二零一一年一月完結,有32名參加者出席結業典禮。視覺藝術中心又於二零一零年七月舉辦「尋藝 — 藝術專修課程展」,展出「藝術專修課程」舊生約120件作品,當中包括版畫、西方繪畫、水墨畫、中國書法、陶瓷、雕塑及混合媒介的作品。
另外,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於二零一零年五月就「藝術家留駐計劃2010」徵召以新媒體藝術為題的留駐計劃提案。兩個獲選的提案於二零一零至一一年期間展示創作計劃。第一個留駐計劃「為互動而互動」由曹飛颺及吳慧心提交,有關活動於二零一零年十月至二零一一年五月舉行。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與其他機構合辦了多項計劃,當中包括於二零一零年六月與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香港雕塑學會及藝術公社合辦的「靜觀奇變 — 經典篇:香港雕塑雙年展2010」,以及於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至二零一一年二月舉行的國際藝術交流活動「香港圖像藝術節2010」。該藝術節呈獻「雙城記 — 香港與貝爾法斯特的分水嶺」展覽及「岐流匯聚 — 國際圖像藝術交流展」,後者展出全球24間版畫工作室約200件作品。除此之外,該藝術節還舉辦了多項公眾活動,例如「大師班 — 圖像藝術創作日營」、「開倉 — 參觀香港文化博物館版畫藏品」,以及「與藝術家對談」。